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二、翻译注解
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以及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渔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3、【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注解】
①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夹岸:溪水两岸。
④芳:花。
⑤鲜美:鲜艳美丽。
⑥落英:落花。
⑦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⑨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⑩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所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4、【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儿光亮。
5、【原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
【注解】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②便:于是,就。
③得:看见。
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⑤若:好像。
⑥舍:舍弃,丢下。
⑦初:起初,刚开始。
⑧才:刚好,仅。
⑨通:使动用法,使……通过。
⑩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6、【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土地平坦空旷,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7、【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注解】
①平:平坦。
②旷:宽阔。
③屋舍:房屋。
④俨然:整齐的样子。
⑤属:类。
⑥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⑦交通:交错相通。
⑧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8、【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个个都安闲快乐。
【注解】
①种作:耕种劳作。
②衣着:穿着打扮。
③悉:全,都。
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⑤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短发,用来指小孩。
⑥并:都。
⑦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以及辞别的经过。
9、【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桃花源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10、【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有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注解】
①乃:于是。
②大:很,非常。
③从来:从……地方来。
④具:详细、详尽。
⑤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的问题。
⑥要(yāo):通“邀”,邀请。
⑦咸:副词,都,全。
⑧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11、【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桃花源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过,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注解】
①云:说。
②先世:祖先。
③率:率领。
④妻子:指妻子、儿女。
⑤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⑥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⑦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⑧遂:于是,就。
⑨间隔:断绝了来往。
12、【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原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
【注解】
①今:现在。
②乃:竟然。
③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
④为:给。
⑤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细,具体。
⑥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⑦叹惋:感叹,惋惜。
14、【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5、【原文】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过了几天,渔人便告辞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注解】
①延:邀请。
②停:停留。
③辞:辞别。
④去:离开。
⑤语:对……说,告诉。
⑥不足:不值得。
⑦为:介词,向、对。
⑧道:说。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6、【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从桃花源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17、【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18、【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注解】
①既:……以后。
②得:找到。
③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④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⑤及:到。
⑥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⑦说:报告。
⑧遣:派遣。
⑨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从前的、旧的。志,名词,标记。
⑩遂:终于,最终。
19、【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20、【原文】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但未能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注解】
①高尚士:品德高尚的隐士。
②闻之:听说这件事。之,这件事。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规:名词用作动词,计划,打算。
⑤未果:没有实现。
⑥寻:不久。
⑦终:死亡。
⑧遂:于是,就。
⑨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三、问题简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答:“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甚异之”。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删掉。因为“忽”字说明渔人发现桃花林是偶然的,暗示桃花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所在,而是作者虚构的,删掉就不准确了。
3、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文中写到桃花源山口“仿佛若有光”,品味“仿佛”的妙处。
答: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几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况。
第二,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语句有哪些?(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语句)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章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可能说些什么?(2)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3)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1)联系上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文“皆叹惋”,可以推知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2)因为渔人所说的是世人熟知的事情,只是桃花源里的人不知道,所以没有必要都说出来。
(3)桃花源人听过渔人讲述秦末以来的历史后,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8、说说“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的与世隔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黑暗,突出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它总结上文,并与“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呼应。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渔人发现并进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村中的生活情状,还有归途中做标记一事。
10、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有意添加了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个尾声,其用意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1、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请你将文章中悬念设置的标志性语句找出来。
答:(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初极狭,才通人。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12、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答: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
四、文言知识归类
(一)古今异义
1、交通:阡陌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②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②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3、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①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②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鲜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①古义:鲜艳美丽。
②今义:味好,香浓。
6、如此:诣太守,说如此
①古义:像这样。
②今义:这样。
7、 津:后遂无问津者
①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②今义:唾液。
8、 穷:复前行,欲穷其林
①古义:穷尽。
②今义:贫穷。
9、从来:问所从来
①古义:从哪里来。
②今义:向来。
10、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古义:不值得、不必。
②今义:不够。
11、间隔:遂与外人间隔
①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②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12、俨然:屋舍俨然
①古义:整齐的样子。
②今义:形容很像。
13、 缘:缘溪行
①古义:沿着。
②今义:缘故,缘分。
14、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②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15、如此:诣太守,说如此
①古义:像这样。
②今义:这样。
16、仿佛: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①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②今义:似乎,好像。
(二)一词多义
1、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读wèi,介词,对,向)
2、寻:
①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
(寻:副词,不久)
3、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③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才)
4、舍:
①便舍船
(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
(舍:shè,名词,房屋)
5、得:
①便得一山
(得:看到)
②既出,得其船
(得:找到)
6、志:
①处处志之
(志:动词,做标记)
②寻向所志
(所志:名词,所做的标记)
7、复:
①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复:再)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又)
8、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
(遂:于是,就)
②遂迷
(遂:终于,最终)
③后遂无问津者
(遂:就)
9、中:
①中无杂树
(中:中间)
②晋太元中
(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
(中:里面)
10、之:
①忘路之远近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
(之: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
(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11、向:
①寻向所志
(向:原来)
②眈眈相向
(向:对着,朝着,与“背”相对)
12、闻:
①鸡犬相闻
(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
(闻:听说)
13、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③属引凄异
(属:连接)
14、然:
①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
(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详细)
(四)词类活用
1、异: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前: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3、尽:林尽水源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4、穷: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焉:不复出焉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6、志: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7、果:未果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8、语:此中人语云
(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五)同义词
1、都
①悉如外人 (悉:都)
②并怡然自乐 (并:都)
③咸来问讯 (咸:都)
④皆叹惋 (皆:都)
2、邀请
①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沿着,顺着
①缘溪行 (缘:顺着)
②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六)特殊句式
1、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
判断句,……也,可译为“……是……”。
2、问所从来——
(1)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问(之)所从来”。“之”代“渔人”。
(2)倒装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应为“问从所来”。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和主语“桃源人”,应为“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以)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2)倒装句,状语“(以)所闻”后置,应为“此人一一(以)所闻为(桃源人)具言,(桃源人)皆叹惋”。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村人”“渔人”,应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省略句,省略主语“小口”,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
6、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应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7、初极狭,才通人——
省略句,省略主语“小口”,应为“(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省略句,省略主语“武陵人”,应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省略句,省略主语“人们”,应为“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0、林尽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林尽于水源”。
(七)成语积累
1、豁然开朗:突然一下子变得开阔、明朗起来,现在多指思路突然打开或复杂的事情突然明朗起来。
2、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3、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怡然自乐:形容很悠闲快乐的样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0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