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设施稀少的古代,月亮成为了文人们亘古不变的寄托之一。
王维在月下弹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邀月亮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曾有过深刻的思辩过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做过多列举。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苏轼。他对着月亮,又有过哪些举动,哪些想法呢?
苏轼和月亮的关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不断绝。如我们熟知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苏轼对月抒怀的一个典型例子,然而,词的下阕还能自然的转入哲学的思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实在是极高的文学水平的体现。
其次,如果我们在苏轼和月亮之间再加一个赤壁,值得讲的名篇就又多了两篇,不论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沉思,还是《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观察,都是苏轼与月亮最经典的互动。
将苏轼写月亮的诗篇与前朝诗人的作品一对比,唐宋文风之间的差距似乎也就变得明显了。如李白王维之流,偏向于浪漫和出世,他们写月亮也多是浪漫之比,潇洒而美丽。但是到了宋朝,苏轼对着月亮却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哲学思辩,将其博学雄辩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词,却并不那么传统,它是苏轼对着月亮吐露心绪的产物,词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苏轼内心的坦白。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之前,苏轼虽然仕途不算很顺利,但仍然在京中担任着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样的重职。但是当时宋朝的党争激烈,朝廷在变法和守旧之间徘徊不定,两党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苏轼作为旧党的重要人物,实在遭受了太多来自政敌莫须有的迫害,以至于雄心勃勃的苏轼萌生了退隐之心,这首词也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先看上阕,前两句对诗歌的背景环境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夜色清静,净无尘埃,月色如一束银光,缓缓的打到尘世间。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再没有红尘里的虚伪和客套,直接进入了议论环节。
斟酒一定要斟满呀,这才是世间最极致的快乐,俗人们追求的名与利,不仅虚无缥缈,而且劳神费力,属实是没什么意义。
接着是词的精华部分,三个连着的典故直接拉高了哲学水平。“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分别出自《庄子·知北游》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和《庄子·齐物论》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说明苏轼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辩并不仅仅是一时起兴,即兴所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词的下阕以抱怨开头,虽然有一肚子文章,但是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一肚子没人懂得的“不合时宜”。
只是抱怨从来不是苏轼心思的重点,后边两句接着就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就自娱自乐吧,做一个世间的闲人,对着一张鸣琴,一壶老酒,一溪的云彩。
最后三个意象的排比,太美了,苏轼词里的人生,也太美了,像极了所有人的人生梦想。
只是,这样的人生追求看似美妙,却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古代的文人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想到的出路。
毕竟,如果可以毫无顾忌的施展胸中所学,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话,谁会甘心默默无闻孤芳自赏一辈子呢?
从苏轼当时的角度,政敌迫害,朝中主事人的思想又与自己不合,没有办法只好选择了这条路。他的心中应该是藏着很多不甘心的,毕竟,如果变法能够放下党争偏见,听取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件可以成功的事情。
只是,朝廷中的人们只重视党争派别,根本没有多少人在乎变法成功与否,北宋的命运如何。
这样的朝廷让苏轼灰心了,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0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