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析题目。
诗的题目是《秋词》(其一),说明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
二、思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革新集团在藩镇、宦官等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十年后被召回,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了执政者,再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以后又先后改任夔州(今重庆春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直到五十六岁,才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等闲散职务。后来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从27岁到55岁这23年里一直在贬谪生涯中浮沉,他的心情有过苦闷、沉重,但从不曾绝望,如同一位斗士一般把自己傲视祸患、独立不迁的气概和摆渡苦难的情怀挥洒到诗作中,也因此有了”诗豪“之称。
三、看注释。
学生课本上给出了三个注释,我们主要来看其中的两个注释。”春朝:春天。”结合此注释所在的位置来看,诗本来是写秋天,诗人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碧霄:蓝天“说明诗人还写到了秋天的天空。综合这两个注释来看,诗人很有可能是通过写秋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抓意象(关键词)。
翻译:自古以来每逢秋天人们都会感到悲凉、冷清、萧条,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 人都有悲秋的情结。秋天万物凋零,大地呈现出一派萧瑟冷清的景象。置身于此种自然环境,文人免不了心生悲戚。战国时期的美男子辞赋家宋玉在他的《九辩》中开篇即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思是令人悲伤的秋啊!大地萧瑟啊,草木摇坠凋落而衰亡啊!)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的《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之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而刘禹锡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悲凉、冷清、萧条。”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固定。
”我言秋日胜春朝“,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咱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描绘出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景象(描景象),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心态(表感情)。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请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主题: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表达了对秋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姿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0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