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
文/吴琼
一到了元旦,进入阳历的一月一日,便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但按照中国传统纪年法,需要等到过了农历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迈入了下一年。从元旦到春节这一期间,从心理上我们总会觉得旧的一年还并没有结束。
距离2022年的春节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壬寅虎年即将到来。提起老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动物,森林之王,又是威风和凶猛的象征。它高高在上,有一种帝王的威严,它凶悍无比,甚至会让你担心它会将你吃掉。还诞生出了许许多多跟虎有关的成语,如龙腾虎跃、如虎添翼、虎头蛇尾、为虎作伥、狐假虎威、虎背熊腰、与虎谋皮等等。那么,虎在中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虎在故事里,历史悠久。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是没有老虎这种动物的,那个时候,现在的很多很多动物都还不存在。有一位叫做苗的仙女与玉帝偷偷地产生了恋情,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做小苗。这件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大发雷霆,将仙女和小苗贬下了凡间,还把小苗变成了一只猫的模样。玉帝不忍心自己的儿子在人间受苦,便给他改名字叫做丰,意为田里的禾苗能够丰硕,儿子也能够茁壮成长,还告诉世人要善待丰。丰渐渐地长大了,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想要报仇,便闯到天庭去大闹了一番。王母娘娘想要平息此事,便把丰从猫变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让他成为了百兽之王,同时也收去了他能够上天的法力,使他永远在人间掌管着森林。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如今我们已无从考证,但世界上的第一只老虎总算是有了个来历。
但关于老虎为什么会成为百兽之王,还有另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百兽之王并不是老虎,而是狮子,狮子也是一种很威猛的动物。但狮子的名声不好,它的威猛是用来做坏事的,以至于变得十分凶残,玉帝想把它除名,可以狮子的威力又有谁能与它相抗衡呢?于是,玉帝想来想去,便想到了本领也很强大的老虎。老虎当时是天宫的殿前侍卫,在没有上天宫之前,他在地上从师父猫那里学会了抓、扑、咬、冲、跃、折等本领。那时地上的飞禽走兽无人管理,胡作非为,给人间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玉帝曾派老虎去治理它们,老虎要求自己每立一次功,都要记录在案,玉帝答应了。当时,马、熊和龟十分厉害,老虎一一战胜了它们,玉帝便在老虎的头前画上了三条线。所以,当狮子的恶名传开后,老虎便又奉旨去征讨狮子。将狮子打败后,玉帝又在他前额的三条横线中间加上了一条竖线,便形成了一个王字。狮子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为了永保下界安宁,老虎也放弃了上天庭的神力,永远的被玉帝放在了人间镇守。
所以,在我们后来听到的种种故事中,狮子始终都是外进的舶来品,而非中土原生。狮子的威力也并不比老虎小,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虎才是百兽之王。
虎在器物上,底蕴深厚。中国人将老虎的图案制作在日常用具上,已经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了。帝王君主将它制成虎符、方鼎、旗帜,用以彰显王者神威;王侯将相贵族将它烙印在服饰上、杯皿上,用以体现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寻常大户人家将它制成门前的石雕、门上的环扣、虎头鞋、剪纸,用以镇宅永保平安。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明朝时期,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到了清代,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中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虎头鞋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通常在小儿满周岁或生日时穿新做的虎头鞋。民间认为,这样可为小孩壮胆、避邪。也有祝愿小孩长命百岁之意。可见,老虎也并不是永远那么难以触及,也有它可爱的、贴近生活的一面。
虎在文化中,源远流长。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老虎的也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便是《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场景,那动作描写得极为形象逼真,叫人读了如同身临其境一般——“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虽然在这里,老虎充当了一个被打死的角色,但武松因此而名声大噪,足见打死一只老虎有多么的伟大,间接地凸显出老虎的威力。
五代时期,有一位叫厉归真得画家,还以画老虎闻名天下。厉归真是个很有恒心的人,为了画好老虎,他曾经带上粮食和纸笔,在深山里的大树边搭起棚子,一连几天躲在里面,日夜观察老虎的各种神态,把老虎怎么跑跳,怎么咆哮,怎么捕食,甚至连最细小的动作变化都一一画下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回家后,他还觉得不够,又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学着老虎的架势,在院子里蹦蹦跳跳,仔细体验老虎的各种神态以及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他的画虎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最终成了久负盛名的画虎大师。
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虎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是形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种文化内涵。
简介: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4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