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描述五代残唐之后,大宋开国,传至宋仁宗。故事的时间轴由此展开。仁宗在位42年,换了9个年号,连续27年万民乐业,路不拾遗。九年为一登,号为三登之世。然乐极生悲,正是应了那一句盛极必衰,嘉祐三年春江南瘟疫流行,不久便传至东西二京。坐镇南衙的开封知府包青天,取出自己的俸银,施舍汤药,却无济于事,病人越来越多。这场愈演愈烈的瘟疫令朝廷不得不想出要派人恭请张天师出山来祈禳瘟疫。
谁来担此重任?是一位叫做洪信的殿前太尉。《水浒传》中说他受宋仁宗诏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赴朝祈禳瘟疫。
殿前太尉洪信,作为受朝廷重托要完成恭请天师消除大灾的人,最初是很尊道统很守规范的。他听从龙虎山三清观住持真人的劝说,为救万民,要表志诚,也是素斋布衣,麻鞋布履,独自上山。却最终路遇猛虎巨蟒后,被一个倒骑黄牛的牧童劝说下山返回。
推究一下他无功而返的原因。在遇到吊睛白额锦毛大虫之前,他“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老虎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跑走了。居然没有伤他!一盏茶后洪太尉才爬起来,收拾一番,务要寻见天师。此时的洪信还是有完成使命的意识。
“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所谓心诚则灵,但是有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作者在这里分明是在暗示天师法力无边,自是考验洪信,心生怨念,口出恶言,就要变出老虎大蟒,小施惩戒。
受到惊吓的洪信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这时,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洪信开口问道:‘你从哪里来?认得我么?’”人家不理,连续追问,一副天地之间我是老大的狂傲之气。当道童道出他的来历并说明天师已离开,劝他下山时,他没再坚持,“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已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惊吓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到此时可见洪信到底是心不赤诚,天师就在眼前,却相见不相识。若他执意登上山顶,自是免去后灾。所以,人若想做成事,到底是先要有一颗百折不挠的赤诚之心。
洪太尉办完公事后在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的陪同下游山。金圣叹对洪信这段有一句批注,非常精妙:“天下本无事,游山游出事来。”一行人游到上清宫“伏魔之殿”,住持真人称那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魔王之处,每一代天师都要加一道封皮,使子子孙孙不得妄开。洪太尉非要试看魔王模样,反复威胁,以“阻挡宣召”“煽惑百姓”等名目逼迫住持打开伏魔之殿。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踏进殿内,见到背后刻有“遇洪而开”的镇魔石碑,洪信更执意掘倒石碑,谁知“地穴内一阵雷鸣似的响亮,一道黑气冲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直冲到半天云霄,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这一百零八星即应了后来的水浒一百零八好汉。
正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听人劝,必生隐患。
成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或者听人劝,或者自己悟。听到住持真人的解说,不听人劝的洪太尉目瞪口呆,终于意识到他的好奇心闯下大祸,再不敢待下去,慌忙收拾行装,带着从人下山。
一位朝廷大臣,领了为朝廷为苍生驱灾的重任,那边天师已经提前进京祈禳瘟疫,这边洪信却因一己之欲为朝廷埋下动摇根本的祸事,作者之用意显而易见。那就是“乱自上作”的暗示。有人说,洪信的言行举止,完全像是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四人的前奏,即洪信就是之后奸佞小人的缩影,即使不是洪信本人酿祸,酿祸的也终究是洪信这类人。而接下来在第一回中登场的高俅更坐实了这一点,官逼民反的主题也似乎找到了根源。
楔子是长篇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并非每部长篇小说所必备,通常加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洪信其人其事,注定将掀起随后波谲云诡的江湖风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