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袁隆平是干什么的,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干什么的,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终还是走了,享年91岁。我的朋友圈里,好几个人说自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据多方权威发布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在他走之前的两个多小时,很多人已经在朋友圈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先是上午11点左右,“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忽然疯传。最先发布者是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是根正苗红的党媒和央媒。CGTN的同门,CCTV中国电视报,也在同时发布了这一消息。

CGTN还第一时间在推特进行了推送。

消息来源既然这么权威,很多人自然信以为真,朋友圈顿时一片哀悼。

在世院士中, 袁隆平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官民评价高度一致。他如果去世,必将全国震动,是一个大新闻。CGTN发出消息后,各大平台立即采信,迅速推送。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不管听到什么风声,不管消息源如何言之凿凿,这种级别的新闻,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出错,后果也很严重。

这场悄无声息的新闻大战中,我看到上海的澎湃新闻最先进行辟谣。澎湃联系上了袁隆平的秘书杨耀松,得知袁老并未去世。“我们目前正在医院”。

紧接着,湖南省委宣传部也进行了辟谣,称这是假消息,目前袁老正在医院。

5月22日11点41分,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了一条消息——人民日报记者从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工程院和袁隆平院士秘书等多个渠道证实,网上关于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袁隆平院士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

5月22日上午11:31,湖南当地媒体——红网时刻新闻给出了答案。这家媒体与袁隆平的保健医生打了电话,得知“袁老正在医院治疗。”

据这位保健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从这些渠道释放出的信息看,袁隆平在医院救治这一点确凿无疑。

91岁的老人还在第一线工作,让人敬重。上了年纪的老人挺怕摔跤的。因为骨质疏松的老人一旦摔跤,很容易导致骨折,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躺着躺着就容易出现卧床并发症,对身体影响极大。

如果袁老摔倒之后迅速转院到湘雅医院或北京上海大医院治疗,也许不至于这么快就走。当然,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现在只能做事后诸葛。

如今,传奇已逝,只能怀念。

袁隆平看上去像一个世代务农的老农民,但是他的家庭相当显赫。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我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袁隆平的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英语很好。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念英文。在学校,他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袁隆平后来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都跟这些有很大关系。

袁隆平虽然祖籍江西,但他却是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因为生在北平,所以取名“隆平”。

当时,袁隆平的姨妈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长。根据协和医院的记载,袁隆平是由林巧稚大夫参与接生的。一个传奇接生另一个传奇,这种巧合让人感叹。

50年代,他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51年7月,袁隆平在校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所以选择继续留校学习,而未入伍。

袁隆平后来为什么要学农呢?很多人都问过袁隆平这个问题。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人生的选择,有时就是这么偶然。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大学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就来到了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他一待,就是16年。

五十年代末,小小的安江镇,也陷入了粮荒。袁隆平就亲眼在街边看到倒伏的两具枯瘦的尸体。就在这时,在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里,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袁隆平很兴奋,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作试验的种子。

当时,杂交农作物在世界上很火爆,袁隆平决心开发出优质杂交水稻,解决饥荒问题。

现在的中国人不再有饥饿记忆,但在几千年人类历史上,饥荒和战争、瘟疫,一直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噩梦。

袁隆平挑战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饥荒问题,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1966年,袁隆平在英文版《科学通报》上刊登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举推翻了主流观点中水稻不具杂种优势的理论,更是直接让杂交水稻的实际应用成为了可能。

如果袁隆平这篇论文晚一年发表,那他就发不了了。1967年,全国所有科学刊物都被停刊。《科学通报》中文版1973年复刊,英文版直到1980年才复刊。

文革初期,袁隆平说最高领袖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应该加上 “时” 字而被批判为胆敢修正 “最高指示”。因为他不重视政治而重视业务,又被批判为“引诱贫下中农的子女走白专道路”。

袁隆平最后没被批斗,也是因为这篇论文救了他。据著名学者饶毅撰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九局的熊衍衡读到袁隆平的论文后,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认为很重要并进而得到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支持。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工作。而工作组在进一步处理袁隆平并查看他的档案时,发现了这份函件,工作组组长决定停止批斗袁隆平,转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湖南省科委自此长期支持袁隆平的工作。

1994年之前,袁隆平曾经两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时,申报工程院院士也落选。1995年,湖南省第四次推荐袁隆平。本来这次袁隆平依然当选不了,但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问怎么没有袁隆平。最后,袁隆平当选。

能成功穿越上世纪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暴,袁隆平要靠贵人相助,更要靠自身坚毅不拔的努力。如果不是那块料,别人想帮也帮不了你。

有人曾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不过袁隆平很谦虚。他说:“我不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我受不起,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讲。

但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中国以占世界不足9%的土地,养活21%的人口。这句高度概括的叙述的背后,是社会变革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粮食生产的增长。除此之外,以袁隆平为领军人物的这支队伍,为中国人吃饱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改革先锋公示材料中,这样介绍袁隆平的成就: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 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体系的创建者和领军人物。他的同行们多次强调:袁隆平是战略科学家,而不是战术科学家。袁隆平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甩在身后。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在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努力下,得到了破解。

吃饭问题解决了,中国才能腾出手来进行工业化。这才有了这四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问,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袁隆平的“超级稻”?水稻好吃的,一般产量不高。口感不太好的,产量则会比较高。今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经缩小到不超过8.542%,已经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种。看上去已经非主流,但如果有一天发生粮食问题,这些超级稻随时可以杀回主流,再次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即使口感不佳,但总比吃草根树皮强吧?

这就是袁隆平的价值。

今天下午,从网络视频可以看到,袁隆平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转运出来。长沙市民自发聚集在街道两侧送别袁老,雨中呼喊“一路走好”。

心中有人民,人民就会把他放在心中。

作者边城,「码头青年」主编,一线城市主流媒体从业十余年,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讲真话说实话。关注「码头青年」头条号,获取更多爆文,如“于幼军和我谈邓小平的遗产”、“黄土高原正在发生的惊天巨变”、“文在寅,韩国最好的总统是如何炼成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