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同“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一样,都是关羽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虽然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很经典,但细细分析,却又许多不合理之处,尤其是从地理方面来看,《演义》中的关羽有着谜一般的走位。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徐州一战,关羽守备下邳,同刘备张飞等人失散,面对曹操重兵包围,关羽与曹操相约三事后“归降”曹操。之后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决,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在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后,便“挂印封金”请辞前往河北与大哥刘备相聚。
关羽护送两位嫂嫂从许昌出发,先后在东岭关斩杀孔秀、洛阳斩杀韩福、孟坦、汜水关斩杀卞喜、荥阳斩杀王植、过滑州黄河渡口时斩杀秦琪。最终在即将渡过黄河时碰到了孙乾,得知刘备已经前往汝南后,便同孙乾一起南下汝南寻找刘备去了。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细细分析关羽一路的行程,却发现关羽舍近求远,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走位着实令人不解。
关羽从许昌出发,目标是盘踞河北的袁绍,按常理来说关羽应该取直线一路向东北,直奔滑州的黄河渡口才对,这样的路程是最短的。不过按《演义》中的剧情来看,关羽却不走寻常路,舍近求远:
关羽从许昌出发,先是向西走,途经东岭关。东岭关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西北,位于许昌市和洛阳市之间。过东岭关后关羽由西北方取道洛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达到洛阳后关羽改向东走,按“讨董联军”的进攻方向经过汜水关和荥阳后才找对方向,沿着黄河朝东北的滑州黄河渡口奔去。
单从文字描述很难看出关羽的行程问题,其实只要把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关羽在地图上走出了很奇怪的走位:
如图小,请点击放大
通过地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最大的疑问是为何要先朝位于许昌西北的洛阳走,然后才沿着正确的方向经过汜水关和荥阳,向东北的黄河渡口前行?这样不仅绕远,延长了关羽和刘备相见的时间,这和关羽当时迫切与刘备相见的心态是不吻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羽这样走平白无故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故事中有如此明显的地理错误,罗贯中究竟为何要这样写呢?
犯下如此明显的地理错误,其实是罗贯中的“弄巧成拙”。
随着市民文化的流行,三国历史在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了民间脍炙人口的故事,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学作品,如元代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便参考了《三国志平话》并将其中许多的情节保留了下来,关羽“灞桥挑袍”和辞别曹操前往袁绍处寻找刘备便在其中。
不过《三国志平话》并不严谨。由于其作者只是民间艺人,对三国历史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在艺术加工中参杂了许多个人感情,杜撰了不少情节,导致书中有许多历史常识性错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把汉献帝安置在了长安,而不是现实中的许昌。
如《三国志平话·上卷》中写道“无数日,(关羽)将皇叔家小,西去长安见帝。”罗贯中对三国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发现了这一明显错误,所以在《三国演义》中便早早地将汉献帝安置在了许昌。不过罗贯中这样一改,就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出现了明显的地理错误。
如果按照《三国志平话》所写,关羽是从长安出发,便可以理解他为何要先经过洛阳,然后向东延黄河经过汜水关、荥阳直奔黄河渡口,因为这是当时的最优路程。而罗贯中把出发地从长安改成许昌后,就使得关羽前往洛阳变得非常突兀。罗贯中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于是便借着这个机会将关羽的行程加工创造成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这么一来倒是塑造了其英勇忠义的形象,不过却导致关羽在地图上走出了谜一般的走位,绕了很远的路程。
正史中并无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对于关羽辞别曹操投奔刘备之事只有“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短短几个字。而当时曹操部将得知关羽辞别后,纷纷请求出兵追击,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在作注时称赞说,这件事足可见曹操“有王霸之度”。
我们从中很难知晓关羽的具体行程,和他在一路上是否像演义中那样遇到过重重阻碍,但可以想象关羽在其中难免经历过一些坎坷,所以罗贯中对此进行的艺术创作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绕远路的地理错误还是很明显的。不过,瑕不掩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