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鹏程万里
相传远古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都把它叫“北冥”。海里有一条非常大的鱼,它的名字叫鲲,身子大到不知有几千里,它在海里来回游动,卷起层层巨浪。后来,这条大鲲鱼变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其大无比,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山丘,展开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白云。它平时栖息在北山之上,等到六月间海上羊角旋风刮来时,它便用力扇动翅膀,结聚风力,借着旋转的风势盘旋上升,两个翅膀激起的水花有三千里远,向上一冲,便冲上九万里的高空,穿云破雾,背负青天,一声长鸣,向遥远的南方飞去。那里也是大海,海水浩茫与天相接,人们叫它为“南冥”又叫“天池”。(选自《逍遥游》)
二、尧舜让位
尧想将政权让给许由,说:“太阳或月亮已经出来了,而火炬仍然不熄灭,但火炬要想达到日月的光亮,不是很困难的吗!及时雨已经降下,而仍然采用池水灌溉,但灌溉要达到雨水润泽作物的程度,不是太费力气了吗?您一旦立为天子,天下就能太平,而我却仍然占着王位,我看自己是不够君主资格的样子。请允许我将天下大权交给您。”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而我还要来代替您,我将为了获取名声吗?名声,是从属于实际事物的虚幻东西,我将成为从属的吗?鹪鹩在茂密的树林里筑巢,只不过占据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喝水,不过装满肚子而已。回去吧,君主,我对于治理天下是毫无用处的!即使厨师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员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而代替厨师去呀!”(选自《逍遥游》)
三、葫芦之用
惠施告诉庄子说:“梁惠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上,成熟之后,里面的种子就有五六百斤;可是假如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使它被举起来;假如剖开作水瓢,那么实在太大而没有什么可盛。这葫芦并非不是很大,但我因为它没用处,而将它砸破了。”庄子说:“您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东西啊。曾有宋国人善于配制防止手部皮肤开裂的药,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谋生。有个外地客听说之后,请求用一百个‘金’购买它的配方。这宋人聚集一族之人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不过才挣几个金,如今一下子把技术卖给他就能得到一百个金,请允许我将药方给他。’外地客得到之后,带着药方去告诉吴王。越国有战事,吴王命他做将领,此时正是冬天,外地客率军与越人水战,大败越军。吴王就划了块土地给他,并封为邑君。能使手不被冻裂,效果是一样的,但有人用它封官,有人却仍然不能摆脱漂洗丝絮的劳累,那么就是因为使用的地方不一样啊。如今您有能装五六百斤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用它作为形似大酒杯的器具,而借以浮游于江湖之上呢?您却为它阔大没东西可盛而发愁?那么您的心就像被蓬草塞住了。”(选自《逍遥游》)
四、椿下乘凉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臭椿),它的大树根凹凸疙瘩而无法划线取直,它的小枝杈弯弯曲曲而无法用圆规角尺测量,它树立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如今您的话夸张而无用,众人都会弃之不取。”庄子说:“您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下身子而趴伏于地,以此守候路过的小动物;忽东忽西地跳跃,不管是高还是低,一旦触动机关,就会死在网罗之中。而那种牦牛,大得像天边的云彩,它可以算是很大的了,但却不能捉老鼠。如今您有大树,却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那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那广阔无边的原野呢?在它旁边徘徊,无所用心;在它下面睡觉躺卧,逍遥自在。在它下面可以说乘凉。它不会夭折于斧子,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没有用得着它的地方,哪里还会有什么困苦呢!”(选自《逍遥游》)
五、庄子梦蝶
有一天夜里,庄子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拍拍翅膀,果然是栩栩然的一只蝴蝶啊!他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与其他蝴蝶互相欢欢喜喜地角逐着,一会儿落在鲜花上,一会儿又翩翩飞舞。他高兴极了,这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他在梦中恍然大悟了,原来那得意的蝴蝶就是庄周。
又过了一会,庄周从梦中醒来,则依然是原有形体的庄周。但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子认为:庄子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这便是物化之理。(选自《齐物论》)
六、朝三暮四
古时候有一位好养猴子的人,他养了一群猴子,由于他经常和猴子在一起,对猴子的性情摸得一清二楚,并能与猴子进行感情交流。有一天,他看到自己喂猴子的橡子不多了,就想出了一个减少橡子分配给猴子的办法。于是他把猴子召集在一起说:“从今天起,早晨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立即发了怒,纷纷直立起吱吱的叫着。养猴子的忙改口说:“那么早晨四升,晚上三升,总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高兴的个个手舞足蹈。试看橡子和橡子的数目并无损益,只是依据猴子的喜怒进行运用,这就是因任的道理。所以圣人通和是非,将是非调合起来,使其止于自然均平之地,则物与我各得其所,两不相妨,这就叫做“两行”。两行者,即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
惠施听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受启发,觉得庄子对道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心里也非常佩服,所以他坚持听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庄子。(选自《齐物论》)
七、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时,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和谐的响声。只见他挥刀一刺,哗的一声,骨肉更分开了。一切声响,都和音乐的节奏一样,姿势优美,犹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
看到这里,梁惠王拍手称赞说:“啊,太好了!太好了!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厨师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什么地方才可以进刀。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牛体。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跃起来了。”
说到这儿,厨师丁见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样子,又接着解释道:“在肢解牛体时,要顺着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把刀子插进筋骨间缝隙,通过骨节间的孔道,一切动作都完全顺着牛体结构本来的样子进行。刀子所经过的地方,连经络、筋腱都没有碰过,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要用刀割肉;那些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肢解牛体时,要用刀子去砍骨头。”说到这儿,厨师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说道:“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然而刀锋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锋却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刀锋插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刀子也有回旋的余地。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子还是这样的锋利。尽管如此,我也从不掉以轻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便把动作放慢,下刀也很轻。当牛体哗地一下分开,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时,我便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插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
听到这里,梁惠王说:“太妙了!有幸听您的这番话,我从中悟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啊!”(选自《养生主》)
八、秦失吊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相传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唁他,秦失进了灵堂,号哭三声就出来了,一点悲哀的表情也没有。他的弟子们见了,很不理解,他们问秦失:“老子不是您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他是我的朋友。”弟子们又问:“既然老子是您的朋友,那么您如此简单地吊唁他能行吗?”
秦失看了看弟子,回答说:“当然可以。刚开始时,我把老子当作一般人看待,后来我觉得不对,老子不是一般的人,不应用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老子。刚才我进去吊唁,看见有一个老头儿正在哭,就像在哭自己的儿子一样;又有一个年轻的人在哭,就像哭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虽然都聚在这里痛哭,但并非所有吊唁、痛哭的人都出于真情,而不过是一种礼节形式罢了。不想吊唁而吊唁,不想哭而哭,这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这样做会受到天理的惩罚。”说到这儿,秦失看了看弟子,又接着说:“人来到世上,是他应当来,死了也是合乎自然的发展,顺应天性和自然的。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的人。因此,喜怒哀乐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我这样吊唁他难道不可以吗?”
听了秦失的话,弟子们都点了点头。(选自《养生主》)
九、栎树托梦
从前,有一个叫石的木匠,带领弟子去齐国。走到曲辕这个地方时,看见一棵被奉为神社树的大栎树,栎树的树荫可以遮蔽几千条牛,树干有百人合抱那么粗。树临山而长,高出山顶八十尺才生长枝干,这些枝干可以造几十条大船。很多人都围着这棵大树观看,赞叹不止。木匠石的弟子们也停下来围观,但木匠石连看都不看一眼,照样不停地赶路。
弟子们看了好一阵,才急忙跟着追木匠石,一个弟子气喘吁吁地问木匠石:“自从我拿着斧子跟您学手艺,还没见过像刚才那棵栎树那样的好木材,来往的人都停下来观赏,您却像没看见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木匠石听后,回答说:“算了,你不要再说了!这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来做器具又不结实,用来做门和窗户就会像云心木一样流出树脂来,用来当柱子又容易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没有任何用处,别人也不会砍伐它,所以,它才如此长寿。”
弟子们听了,都佩服地点了点头。
不久,木匠石从齐国回来,又路过这棵大栎树。栎树托梦给木匠石,对他说:“你把我和可作材料的树相比吗?那些山楂树、梨树、柚子树等,果实成熟了就被摘掉,树干树枝常常被扭拉折断,这都是因为它们有用,所以才遭此痛苦。我好几次险些被人们砍伐,就是因为人们认为我有用。现在好了,人们都认为我无用,我可以不被人们砍伐了。这就是无用之用,为我之大用。假使我有用的话,还能长这么大吗?你这个寄生人间的人,怎能用常理来评论我呢?”
木匠石醒后,便把他的梦告诉了弟子们,弟子们说:“既然栎树追求无用,那它为什么要生长在社庙旁边供人膜拜呢?”
木匠石忙说:“这是秘密,你们不要乱说。这棵栎树是想用社庙来保护自己,否则它就会被人们砍掉。这棵栎树保护自己的方式同它物不一样,按照常理是无法理解的。(选自《人间世》)
十、庄惠争论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将去会见他。
有个好事的人对惠施说:“庄子是个大名人,他要到魏国来很可能是谋求相位的。”惠施听了很担心自己的相位被庄子夺去,于是在国内搜寻庄子,一连搜寻了三天三夜。
庄子可不在乎这些,他仍然大摇大摆地到了相府去见惠施。一见惠施,庄子就说:“我前不久到南方去见到了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由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它都不落下休息,不是竹子结的子实它都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都不饮。可有一只猫头鹰抓得一只腐烂的老鼠,当鹓鶵飞过它的上空时,猫头鹰生怕抢走到手的死老鼠,就仰头怒视着鹓鶵,发出‘吓吓’的惊叫。现在你用魏国的权势来‘吓’我吗?”
惠施是个雄辩天下的人,他已意识到庄子谋图相位全是无稽之谈,于是幽默地说:“我这里有梧桐树、竹子实、甘泉水,专侯鹓鶵的光临呢。”(选自《德充符》)
十一、倏忽报德
传说掌管南海的神叫“倏”,掌管北海的神叫“忽”,管辖中央的神叫“浑沌”。倏与忽的关系十分密切,二人经常来往。倏与忽每次来往都要经过浑沌管辖的地盘,浑沌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走时还要带上好多礼物。
有一天,倏与忽又在一块儿闲聊,两人谈起了浑沌,都感激不尽,赞不绝口,二人商定要好好地报答浑沌。倏说:“我们送给他什么礼物呢?”
忽说:“浑沌对咱俩太好了,我想送什么礼物都不足以表达咱们对他的感激。”
倏看着忽说:“那该怎么办呢?”
忽低头沉思,突然他大声说道:“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人的身上都有七窍(耳、目、口、鼻),这七窍是视、听、食、息都少不了的,浑沌身上没有七窍,一定很不舒服,我们给他凿出来吧!”
倏一听这主意,连连拍手称妙。于是二人商量好明天给浑沌凿七窍。
第二天,倏和忽便带上铁锤、铁凿来找浑沌,说明了来意,然后二人便在浑沌的身上凿起来。两人干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天凿出一个孔。就这样,他俩一连干了七天,总算凿出了七窍,他们十分高兴,大声叫着浑沌,可浑沌一声也不吭,二人低头一看,全都惊呆了,原来浑沌死了。(选自《应帝王》)
十二、伯乐训马
马本来具有天生的素质,它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扬蹄奋起奔跑如飞好像腾云驾雾一样,这是自然赋于马的本性。宫殿般豪华的房屋和宽大的高台对于它来说都是无用的。
但是由于伯乐的出现,马的景况就完全改变了。伯乐曾因善于识别千里马而闻名于世,后又从事训练马的行当,不久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训马高手。
伯乐训马的办法很多,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饿、打、困的方法把马治服。所谓“烙”,就是为了把马的天生气势打下去,就用烧得火红火红的烙铁烙马,马被烙得遍体鳞伤,没了气力,然后修剪马毛,铲削马掌,烙上印号,这样经过训治,十分之二三的马就要死掉了;所谓“饿”,就是为了训练马的耐力,饿了不让马吃,渴了不让马喝;所谓“打”,就是为了调整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时快时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马按照人的意图行进。所谓“困”,就是在马受了这些折磨以后,再把马关在马厩里,长期困乏它,经过伯乐的训治,马死一半以上。
庄子说:“马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它们就摩擦颈项,表示亲爱;忿怒时,就背相对,互相踢蹋。马所晓得的已尽于此了。等到把驾马的横木加在马的身上,用遮眼的东西加在马的头上,使马的行止齐一,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颈不伸,欲脱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衔窃辔,而不驯服。所以使马晓得这些,失去了它们的本性,以致行动诡诈,近于盗贼的,都是伯乐训马造成的啊!”(选自《马蹄》)
十三、孔子问道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伟大人物,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很谦虚,经常到老子那里请教。
有一天,孔子拜谒老子,向老子请教说:“有人研究道像是在违背事理的,把不可以认为可以,把不这样认为这样。有的辩者说:石,是坚、白、石三物,涵义分明,像悬挂在天上那样,看得清楚。像这样才智出众的人,能叫做圣人吗?”老子说:“这是更迭治事的胥吏,被技艺所羁绊的百工,劳苦形体、焦虑心思那类的人啊!能捉狐狸的狗就要被人用来打猎,猿猴因为攀跳巧捷,才被人从山林中捉来。孔丘,我告诉你那你所听不到,你又所不能表达出的东西。人是有形体的,有头有脚趾,但是无知无闻的是很多的;具备人的形体,但又同时是无形无状,是没有的。他们的行动和静止,他们死亡和生存,他们的废罢和兴起,这些人世无常之事,不是人力所可左右的。我们只做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就行了。忘掉外物,忘掉自然,便是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便与自然合为一体了。”
孔子听了老子说的教导,也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应以‘忘已’的心态顺乎自然,不可强做不可做的事情,不可强为不可为的事情。如果勉强的去做,智巧就会穷竭,成为羁绊是无益的”。老子说:“孔丘你近道了。”(选自《天地》)
十四、螳臂挡车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将闾的学者,鲁国的国君听说他很有见识,便召见他,请他讲一讲如何治理国家的事,将闾推辞不掉,便对鲁国的国君说:“要实行恭敬和节俭,擢用公正忠诚的人,行政大公无私,人民谁敢不和睦相处呢?”
将闾离开鲁国国君,总觉得自己说的不一定对,于是他找到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个学者,名叫季彻,将闾向季彻说了给鲁国国君说的话,问季彻自己说的是否对。季彻听了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就给将闾讲了一个小故事。
季彻说:“一天他驾车出游,路上见一个螳螂在车辙里。它看到我的车子过来了,便奋力举起了它的双臂,企图阻止我的车子前进,我看着他的样子又佩服又可怜,佩服它的勇敢,可怜它的不自量力。”说完他哈哈的笑了。
将闾吃惊地说:“先生是说鲁国国君照我说的去做,要实现圣明之治,如同螳螂挡车是不能胜任的吧!”季彻没有回答,他说:“最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顺应民心的自然活动,来完成教化,改易俗习。这样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进专一于道的志向。就好像随本性自然形成,而不知为什么会这样。要使天下皆同一于自然之德,必须使内心安定才是。”
鲁国的国君照将闾的见解治理国家,麻烦事一天比一天多,连自己也处于危险境地,他就不再实行了。(选自《天地》)
十五、顺其自然
云将(云的主师)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遇鸿蒙(自然的元气),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我自以为能够随心地活动,人民也都跟着我走;我不得面对人民有所接近,如今却为人民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
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不能顺应而成。这样就会群兽离散,飞鸟夜鸣,殃及草木,祸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选自《在宥》)
十六、东施效颦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绝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不光人长得美,品行也好,既勤劳又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据说,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吴王宫里给吴王当差。为了复兴自己的国家,西施自愿来到吴王身边,以自己的美貌迷住了吴王,使他整天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耻,报了仇。
在西施还没有到吴王宫里之前,家乡的父老乡亲喜欢她。每当她在街上走,人们都要放下手里正在干的活儿欣赏她。有一次,西施心口痛的毛病犯了,她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着眉头,慢慢往家走。人们见了,都说西施皱眉的样子也很好看。
离西施家不远,有个长得很丑的姑娘名叫东施。可她却一天到晚涂脂抹粉,扭扭捏捏,人又懒,嘴又馋,乡亲们都很讨厌她。东施见大家总夸西施长得美,很羡慕,就想学西施的样子。看见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她也做出眉头紧皱,一副痛苦的表情,以为这样就美了。谁知,大家看到她那矫揉造作的丑样,更加讨厌她。(选自《天运》)
十七、抱瓮灌畦
孔子的弟子子贡去南方游历到楚国,然后返回鲁国,经过汉阴,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菜园中培土,把地分成畦,并开辟水沟,直通到井边,抱着瓮从井里取水浇地,费劲不小,可是见效不大。子贡说:“在这里有器械,一天可以浇灌上百畦,用力很小而见效快,您老不打算用吗?”浇菜地的老人仰头望着子贡说:“怎么回事?”子贡说:“把木头砍凿了做成机械,前边轻后边重,从井里往上提水就像抽一样,快速地喷涌就象沸腾的水一般,它的名字叫桔槔。”浇菜的老人愤怒地变了脸色,然后笑道:“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一个道理,有灵巧器械的人必定干投机取巧的事,干投机取巧的事的人心定有投机取巧的心。胸中二话不说有投机取巧的心,那么就不会具备纯洁的品质;不具备纯洁的品质,就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不能保持旺盛精神状态的人,就不能得到道。我不是不知道机械的功用,因为感到羞耻而不使用它。”(选自《天地》)
十八、轮扁论书
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语言而已,所以语言是可贵的。语言可贵之处在于意义,意义有它的根据。意义的根据不能靠谈论来传递,而世人却因为重视言论而传述成书。世人虽认为书本可贵,其实并不是那么可贵,因为他们认为可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部分。所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是形状与颜色;耳朵可以听见的,是名称与声音。可悲啊!世人以为靠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可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靠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实在不足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所以,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那么世人又要从何处去认清这一点呢?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轮扁放下锥凿,上堂去问桓公说:“请教大人;大人所读的是什么人的言论?”桓公说:“圣人的言论。”轮扁说:“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大人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得出理由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处你死罪。”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来看。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会紧涩而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有口也说不出,但是这中间是有奥妙技术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君上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了,认为有理,不但不处死,还表彰了他。(选自《天道》)
十九、望洋兴叹
秋天涨水的景象按时来临,所有的河流都往注入河水。水流浩大,两岸高崖以及水中洲屿之间,隔水望去无法分辩清楚牛或马的形状。于是河伯乐呵呵地暗自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完全聚集到自己的身上来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掉转脸来,仰面向着海神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像自己一样。’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节义,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您的难以穷尽的广博。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获得大道的高人所耻笑。(选自《秋水》)
二十、邯郸学步
战国时,燕国的寿陵有个少年人,他很不满意自己的走路姿势,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好看,便决定去邯郸学走路。
每天一大早,这个寿陵少年就站在邯郸繁华的街头看人家走路,邯郸人走得虽好看,却也各有各的样子。寿陵少年一会儿观察这个人的走路姿势,跟在后面走几步;一会儿又琢磨那个人的走路特点,跟在后面走几步;学来学去,总是学不好。他急了,干脆丢掉原来的步法,从头学习走路。从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弄得手足无措。
一连学了几个月,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他的钱已经花完,不得不返回寿陵。可是他已经不会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去。(选自《秋水》)
二十一、井底之蛙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先生为什么不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话,就想进入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木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并不因此而减少。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真正快乐呀!”青蛙听了海鳖的话无地自容。(选自《秋水》)
二十二、庄子辞聘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隐士,便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好楚国。于是派两个使者带着厚重的聘礼前去寻找他。使者沿着河边找了好多天,终于在濮水的转弯处找到了他。
庄子坐在濮水边,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眼睛紧紧盯着河面,两位使者不敢惊动庄子,只得轻轻地走向前去,对庄子说:“我们国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请您去楚国做宰相,协助楚王料理国事,所以派我们来请您。”
庄子手里拿着鱼竿一动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两个使者没办法,只好又说了一遍。等了好半天,庄子转过头看看两位使者,开口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大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是这样吗?”
两位使者忙点头说:“是的,是的。”
庄子又说:“那么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情愿死了,留下几块骨壳受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
两位使者不明白庄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用说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听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庄子止住笑,对使者说:“你俩回去吧!告诉楚王,就说我宁愿像乌龟在泥里拖着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上。”
使者这才明白庄子的意思,又劝庄子,说:“楚王送你千金,许以为相,您还是赴任为好。”庄子说:“千金是重利,相国是尊位,但你们没见到用作祭祀的牺牛吗!把它喂养长大,然后披上绣花的披衣送入太庙,宰杀后作祭祀品,这时它就是想作一个孤单的小猪也办不到。你们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会为国事所羁,我决心终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选自《秋水》)
二十三、鲁侯养鸟
春秋时,有一只海鸟飞落到鲁国的城郊,鲁侯知道后,以为这是一只祥鸟,就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把这只海鸟迎进太庙。鲁侯为了表示对海鸟的敬重,每天都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海鸟,还把宫中最美妙动听的九韶乐演奏给鸟听。然而这只海鸟却被音乐吓得魂不附体,举止失常,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没过三天便死了。这都是因为鲁侯用养他自己的方法去养鸟的结果呀!如果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就应让它栖身深林,在江湖中自由游荡,顺其自然。(选自《至乐》)
二十四、鼓盆而歌
庄子有一个朋友,名叫惠子。惠子听说庄子的夫人死了,便急忙来吊唁。
惠子来到庄子的家,看见庄子手捧着一只瓦盆,边敲边唱,好像挺快乐的样子。惠子感到奇怪,就问庄子说:“妻子死了,你毫不悲哀,是无情无义,违反常理了吧?”
庄子解释道:“世人都是哀死乐生,我岂能对妻子的死不感到悲哀呢?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是悲痛的,可是后来我想,人当初本来就没生,未生之前也没有形质,无形质之前也没有气,后来造化变出阴阳二气,二气凝结,变为有形,这样就从死变出了生,生变而为死。如此这般地生来死去,变化循环,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
所以人死还有什么悲哀和快乐可言呢?人死后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要痛哭一番,我觉得这是不通达天命,因此我不再哭了,而且还敲起瓦盆。”
惠子听了庄子的一番议论,也觉得有道理。(选自《至乐》)
二十五、善游忘水
颜渊外出游学曾渡过一个叫觞深的河流,船夫驾船象神人般巧妙。颜渊问他:“驾船能够学会吗?”船夫回答说:“能够。会游泳的人经过多次练习便能学会。要是会潜水的人,虽然没见过船,一上来就能驾驶它。”颜渊问其中的道理,船夫不告诉他。
颜渊回到孔子身边把他的见闻向孔子说了一遍,并问自己的先生这究竟该怎么理解船夫的话?
孔子说:“会游泳的经过多次练习便能学会,是由于熟悉水性而忘记水的存在。至于会潜水的人虽然没见过船,一上来就能驾驶它,是由于他把深渊看成丘陵,把船的倾覆看作车子从高地后退。倾覆或后退的万种情景都呈现在眼前,也不会惊扰他的内心,这样,随便做什么都会闲适自然。谁都知道用瓦器作赌注,心思就灵巧;用银钩作赌注,心里就害怕;用黄金作赌注,内心便昏乱。所用的智巧是同一的,只是因为有了惜物的紧张心情,便特别注重外物。凡是注重外物的,内心就笨拙。”(选自《达生》)
二十六、纪子斗鸡
从前,有个叫纪氵省子的人,特别善于驯养斗鸡。周宣王知道后,便派人把他请来,让他训养斗鸡。
十天后,周宣王前去察看,问纪氵省子说:“斗鸡驯好了吗?”
纪氵省子答道:“还没有。大王您看,这只鸡虚狂骄傲,恃气强悍,这样是不行的。”周宣王听后便回去了。
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前来询问:“这回该驯好了吧?”
纪氵省子回答:“还是不行,这只鸡看到别的鸡时,怒目圆睁,摆出争斗的架式,这样还不行。”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实在忍不了,又去询问,他问纪氵省子说:“我已等了这么久了,这回该驯成了吧?”
纪氵省子指着那只鸡回答说:“大王您看,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大声鸣叫着要斗,它就像没听见一样,别的鸡狂傲自大,它也像没看见一样。”
周宣王说:“你把鸡驯成这个样子,就像一只木头鸡,怎么还能同别的鸡争斗呢?你居然说这样才差不多,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纪氵省子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木头鸡,但他的精神十分专注,达到了德性完备的境界,如果与别的鸡相斗,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害怕。达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驯养到家了。”
周宣王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到了斗鸡的时候,果然应了纪氵省子的话,谁的鸡也斗不过纪氵省子训的那只鸡。(选自《达生》)
二十七、吕梁老人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去观赏吕梁的风景,只见一条瀑布犹如一条洁白的飘带,从三十多仞高的地方垂挂下来。瀑布的水珠犹如串串珍珠,飞溅到四十里以外的地方,远远听见瀑布水声如雷,场景十分壮观。孔子和弟子们都为这大自然的杰作陶醉了。
突然,有人看见在瀑布激流中有一老人在游动,大家都惊呆了。在这里,连鱼鳖都无法自由游动,这个老人在干什么呢?孔子以为是那位老人有什么痛苦而来寻死的。想到这儿,孔子忙叫弟子们顺着水流去救老人。弟子们边追边喊,老人就像没听见一样,把头潜入水中,一直游了数百步,突然又把头冒出来,披散着头发,唱起歌来,一边唱一边游上岸来。
孔子和弟子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孔子惊奇地问老人:“我以为是见到了水鬼,原来您是人啊!您游泳技术如此高明,请问,有什么秘诀吗?”
老人笑了笑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从小就生活在水边,长大了渐渐地熟悉了水性,我从没刻意去追求,只是安于故常顺遂自然。现在我能同漩涡一起潜入水底,又能跟着涌流一同浮出水面,完全凭着水性自然而不凭任何主观意志去做,您明白了吗?这就是我在急流中游动自如,能驾驭汹涌急流的缘故呀!”
孔子还有点疑惑便问:“什么叫做安于故常,顺遂自然呢?”老人说:“我生在丘陵,而对丘陵感到安适,这叫安于故常;我在江河中长大,而对水感到安适,这叫习为本性;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做了,这就顺遂自然啊!”(选自《达生》)
二十八、鬼斧神工
从前,有个木工叫梓庆,他的手艺远近有名。于是,鲁国国君便请他制作一种叫鐻的器具用以悬挂钟罄等乐器,上面还要雕刻着鸟兽等装饰图案。没几天,鐻做成了,大家看后都惊叹不已,纷纷称赞做工精巧,犹如鬼斧神工一样。鲁国国君见了,十分高兴,他问梓庆道:“造的太好了,你是用什么神妙的技术制成这个鐻的呢?”
木工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个木匠,哪里有什么神功妙术呢?不过,有一点我觉得还可以说说。我将要做鐻的时候,从不敢用别的事情来打扰或损耗我的精神,一定要修身养性使自己心神安定,用斋戒排除一切杂念,更不敢怀有欢庆奖赏爵禄的念头,对别人的好坏精粗的评价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把自己的四肢形体也忘掉了。达到这个程度时,我便思想精神高度集中,外界的一切干扰对我都不起作用。这时,我不知道在给朝廷做事,内心专一,外在扰乱心神的事完全消失,然后我再到山林里去,观察树木的天然形态和木质,挑选那些最适合做鐻的树木,先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鐻,我才动手制作。如果我的修养达不到这种程度,那我就不能制作。这样就做到了以我的自然来适应树木的自然,所以,我做的鐻被人疑为鬼神所造,大概就是这种缘故吧!”
尧时还有一个木工叫王亻垂,他是有名的巧匠,他做工不用尺子量,不用墨线标,不用圆规划,做出来的器具却精巧无比,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其原因也是心境无碍,内心专一而又顺遂自然呐。(选自《达生》)
二十九、木与哑鹅
有一天,庄子率领弟子们出去散步,大家沐浴着早春的暖风,边走边谈,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不一会,大家来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山丘,山丘上长着很多树,许多工人正在伐木。庄子和弟子们在一旁观看,只见旁边有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的工人来到树下看了看,转身就走,又伐别的树去了。庄子觉得很奇怪,便追上去问伐木的工人说:“刚才那棵树长得很粗大,你为什么只看了看而不砍伐呢?”
伐木的工人回答说:“那棵树虽很粗大,但不成材,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不砍伐它!”听了伐木工人的话,庄子自言自语道:“原来是这样!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才得以保持天年而不夭折啊!”
出了门,天色已经很晚,庄子便领着弟子住到山脚下的一位老朋友家中。很长时间没见面了,老朋友十分高兴,急忙让儿子去杀鹅烹煮款待庄子。儿子答应着出去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儿子问道:“一只鹅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呢?”那位朋友答道:“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们问庄子:“昨天,山里的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才得以保持自然的年寿,而昨晚主人家的那只鹅却又因无用而先死。先生在为人处事时,是选择有用呢,还是选择无用呢?”
庄子笑着说:“我为人处事既不选择有用,也不选择无用,而是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弟子们听了,都大笑起来。(选自《山木》)
三十、贫穷非惫
庄子是惠施的好友,一次他来到魏国住在魏相惠施的府邸,没有几天,便被魏王知道了。
魏王为了钓取礼贤下士的名誉,要召见庄子。庄子不想见魏王,一连三次谢绝,魏王执意要见,庄子违拗不过只好答应。
惠施见庄子衣服破烂,要他换换衣服,可庄子说什么也不换。于是他穿着一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露着脚趾用麻绳绑着的鞋子去见魏王。
魏王见庄子一身烂缕,便说:“先生为何这么疲惫呢?”庄子说:“是贫穷,并不是疲惫。”魏王说:“看你穿的破烂不堪,还不算疲惫吗?”庄子说:“士人有道德不能实行,是疲惫;衣服破旧,鞋子损坏,是贫穷,不是疲惫;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生不逢时啊!”庄子看一下魏王接着说:“大王难道没见过奔跳的猿猴吗?它们得到木冉、梓、豫、樟这样的树木,便抓着树枝跳掷其间,在那里像国王一样自在快乐,虽是羿和逄蒙那样善射的人,也无法窥伺它们。可是它们到了柘、棘、枳、枸这些有刺的丛木中间,尽管小心谨慎,危惧地行走,侧目察看,但身体仍动荡战栗。它的筋骨并不是僵硬而不灵活,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利,无法施展它们的技能的缘故。现在士人处在君主昏庸臣子作乱的时代,却要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被挖心,这便是证明啊!”
魏王听了,心中不悦。他再看庄子觉得庄子精神焕发,而自己确感到疲惫不堪。他想起诸侯之间弱肉强食和自己难以抛掉的声色狗马,顿时连一点气力也没有了。
庄子向前走了一步说:“魏王您是否有病了呢?”魏王一听忙打起精神,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有什么病呢?”庄子说:“大王您宫中有无数美女、酒肉、狗马可以供你尽情的享受,但你不觉得这些损耗了你的精力吗?您如离开这些不又觉得六神无主吗?”
魏王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谁想庄子一语道破了自己的隐痛,不免有些愠怒,但他又想听听庄子有没有治疗的办法,于是便问:“庄周您有什么好办法呢?”
庄子说:“大王,您既然很熟悉狗马之事,难道就没听说过天下马?那天下马,平时保养精神不忘费体力,看去就像丢了魂儿一样没精打采,但是,一旦主人使用,跑起来奔逸绝尘,所有马都不在话下。”
魏王听了,失望地说:“庄周,天下马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大王,你还不明白吗?你如果能够保养自己的天然本性,消除内心的邪恶欲望,一切顺其自然,就能够像天下马那样,你的病就会得到根治啦!”
魏王面带喜色地说:“先生,您说的还真有道理,我愿聘请您做个大夫,负责我的养生事务好么?”庄子摇摇头说:“大王,我可不想跟你在一起,染上这种消耗生命的病症。我要回到山野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说完就告辞了。(选自《山木》)
三十一、林回弃璧
假国人逃难时,有个叫林回的人抛弃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着婴儿急忙逃走。
有人问林回:“你这么做是为了钱财吗?可婴儿是很不值钱的;你是怕累赘吗?带上婴儿逃难要比带上宝玉更加累赘的。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上婴儿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呢?”
林回回答道:“那块宝玉是因为有价值才和我联系在一块的;这婴儿却是天然和我骨肉相连的。”
那因为金钱私利而结合在一起的,当遇到穷困或灾难的时候,便会因为担心有害而互相抛弃;因骨肉的情义而天然结合在一起的,当遇到贫穷或灾难的时候,就会互相救助。互相抛弃和互相救助实在是相差得太远了。(选自《山木》)
三十二、见利忘危
庄子到雕陵和栗子园里散步,忽然看见一只奇异鸟从南方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有一寸长。这只鸟从庄子的面前飞过,翅膀竟碰到了他的额头,而这只鸟就像没看见庄子一样,落在庄子面前的一棵栗树上。
庄子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只什么鸟呀?翅膀很大却飞不远,眼睛不小却目光迟钝!”于是,庄子撩起衣服,手拿弹弓,快步走上前去,想寻找机会弹射它。
这时,庄子又看见了一只蝉正躲在浓密的树叶后悠然自得地乘凉,竟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在蝉的一侧,有只螳螂正准备捕食那只蝉;正当螳螂刚要冲上去时,躲在一旁的那只奇异的鸟上去就把它叼住了。
看到这里,庄子心中一震,他想:“这些动物之间互相吞食,就是由于贪图小利所致呀!我现在想弹射奇异的鸟,不也同这些动物一样吗?这是见利忘危啊!不行,我必须马上离开”,想到这儿,庄子扔掉手中的弹弓,转身便走,刚走几步,看守栗园的人就从后面追了上来,守园人以为庄子是偷栗子的,边追边骂,并赶过来盘问一番。
庄子回到家,一连三天都不说话,闷闷不乐。弟子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其中一个叫蔺且的弟子问他:“先生这几天为什么事不愉快呢?”
庄子回答说:“我守护形体而忘了自身。因为一只鸟碰了我的头,我便想弹射它,却没有考虑自己身后的危险,结果被守园人侮辱了一顿,所以我感到很不愉快。”(选自《山木》)
三十三、逆旅二妾
杨朱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店里,他看到这家旅店的主人有两个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到店主人的宠爱,美丽的却被贱视。杨朱很不理解,便问其中的缘故。
旅店的店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不认为她是美丽的;那丑陋的自感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记住:做善事而存有积善德之心,就没有善德了。能为善,而又能抛弃自已的名利之心,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欢迎。美的自然为美,自我矜夸,表现出来的反而就不美了,丑的自认为丑,德行反而是美好的。”(选自《山木》)
三十四、君子之交
孔子问桑乎:“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灾祸,亲朋故友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乎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丢失的婴儿就跑…..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婴儿跟我是以天性相连’。”
庄子对他们二人的问答评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分手。(选自《山木》)
三十五、道在何方
庄子的学术天下播传,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很不服气,便想责难庄子一番。
一天,东郭子找到庄子说:“你说的道玄而又玄,究竟道在哪里呢?”庄子见他一副傲慢的样子便说:“无处不在。” 东郭子说:“您能不能指出道存在的具体地方呢?”庄子说:“蝼蛄和蚂蚁里面。”
东郭子说:“怎么这么低下呢?”庄子说:“在瓦和砖里面。”
东郭子说:“怎么低下的更厉害了呢?”庄子说:“在屎尿里!”东郭子不再作声。
庄子见他默不作声,庄子便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接触实质。正像检验猪的肥瘦,踩猪时越往下踩,越容易知道。希望你不要先确定道在何方,其实万物都不能离开道。”
庄子又说:“以大道来观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蝼蚁、稗、砖瓦、屎尿都是一样的。它们如果不能合乎道,就根本不能存在,所以我说道无所不在。尽管万物各异,但它们的生存都合乎道,正像周、彳扁、咸三者,说法不同而实质一样的。”
东郭子傲气少了一些又问:“怎样才能了解道的奥妙呢?”庄子说:“你和我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去游玩,持同和万物的理论,自然会认识到道是无有穷尽的。如果你与我一起住行无为,就会感到淡泊而宁静,寂寞而清虚调和而安闲了。心志寂寥了,无处不去却不知到哪里去。去了又回来,不知在哪里停止。我们来来往往,而不知终止。翱翔在虚无寥廓的境界,可以放任无穷。这不是道的奥妙吗?你看成物的道和物在一起不见界限,无高低贵贱之分。道使物有盈虚、始终、聚散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始终、聚散,这不是道的奥妙吗?”
东郭子听完庄子一席话,来时的傲气一点也没有了,他觉得自已在庄子跟前太渺小了。(选自《田子方》)
三十六、徐慰魏侯
战国时,有一个隐士叫徐无鬼。有一次,徐无鬼想见魏武侯,他通过魏武侯的宠臣女商引荐,见到了很武侯。魏武侯对徐无鬼说:“您一定是忍受不了山林中的穷苦生活,才肯来找我帮忙的吧!”
徐无鬼说:“大王您错了,我是看您劳苦不堪才来慰劳您,我生活的很舒适,您不必担心。我倒是为您担心啊!您整日追求满足自己的嗜欲、好恶,这使心性都受到损害。如果您戒除自己的嗜欲、好恶,声色上得不到满足,您又会感到困苦,您活得很劳累,所以我来慰问您!”
武侯听了徐无鬼的话,觉得正说中了自己的心病,他若有所失地低下了头,好半天不说话。
徐无鬼见魏武侯闷闷不乐,便话题一转说道:“大王,我给您说说我是怎么观察狗马的好坏的吧!”
魏武侯点了点头。徐无鬼接着说:“素质低劣的狗,只要是吃饱就满足了,甚至都不挑剔食物的好坏;中等的狗吃饱后,知道看守家门和随主人打猎;最上等的狗是忘掉自己的形体,精神静寂专一。观察马的好坏也是如此,跑起来能直能曲,听从驾驭的马,只是国中的好马,这种马还不能与天下马相比。天下马有一种不须训练的天生才能,它能忘记自己的身躯,跑得飞快,尘埃还来不及飞起,它已跑得无影无踪…..”
听到这里,魏武侯觉得徐无鬼说得太玄了,不禁大笑起来,说:“你的马太神了,太神了。”
徐无鬼出来后,女商问他:“您是用什么办法使大王高兴的呢?”我使大王高兴的办法,不是说《诗》、《书》、《礼》、《乐》,就是说《金板》、《六弢》,或述说效劳君王建立大功的事,说的是数都数不清,但也没能让大王开心一笑。您今天究竟说了些什么,使得大王开怀大笑呢?您能告诉我吗?”
徐无鬼回答说:“我只对魏侯说我怎么观察狗马。”女商不解地追问道:“真的吗?您没再说别的吗?”
徐无鬼说:“这没什么奇怪的,道理很简单。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有个越国人因罪被流放,离开国都十几天了,在半路上见到一个熟人,他显得很高兴;又过了一个月,他只要见到国都见过的人就异常高兴;过了一年,他只要见到像人的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因为他离开人群太久的原故呀!那些被流放到边远荒芜之地的人,长年见不到人迹,更享受不到人间的亲情友爱,他们太孤独了,只要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便心满意足了,更何况有亲戚朋友在一旁说话呢?这么多年了,没人在大王面前讲真话,现在我讲了,所以大王高兴地笑了。”(选自《徐无鬼》)
三十七、害群之马
有一次,轩辕黄帝以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内)会见大隗,走到了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他忽然迷了路,恰巧遇到一个放马的男孩。
轩辕问:“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儿吗?”
男孩回答:“知道。”
他又问:“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
男孩回答:“知道。”
黄帝很高兴,说道:“小孩你真不简单,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让我再问问你,你可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吗?”
男孩说:“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前几年独自游历天下,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告诫我说:‘你游览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现在我身体好多了,打算游历更远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只不过如此而已,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小孩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什么来,但他说话口齿伶俐。黄帝见男孩十分聪明,坚持问他到底如何治理天下,小孩无奈,便回答说:“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
黄帝对牧童的回答非常满意,称牧童为“天师”,恭敬地向牧童拜了几拜,然后离去。(选自《徐无鬼》)
三十八、同声相应
一天,庄子和惠施就当时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术问题交换看法。
庄子说:“射箭的人,如果不事前瞄准而射中目标,就称作善射,这样,天下的人都可当成羿了,可以吗?”惠子说:“可以。”庄子说:“天下没有一个共同的正确标准,如果人们各以自己认为正确的为正确,这样,天下的人都可当成尧了,可以吗?”惠施说:“可以。”
庄子说:“那么,儒、墨、杨朱、公孙龙四家,加上先生共是五家,究竟谁正确呢?或者像鲁遽那样吧?鲁遽的弟子说:‘我学到先生的道术了,我能够在严冬用陈灰烧火煮饭,在夏天造冰。’鲁遽说:‘这样做只是用阳招来阳,用阴招来阴,不是我所说的道术。’于是卢遽向他的弟子们表演了他的道术。他给身边的弟子弹瑟,先把一只瑟放在堂上,一只瑟放在室内。弹出一只瑟的宫音,另一只瑟的宫音响了起来;弹出一只瑟的角音,另一只瑟的角音响了起来。这是两只瑟的音律相同的缘故。如果弹动时改变一根弦的音调,这样这一只瑟的五音该是不能配合了。但是弹起来后,这只瑟的二十五根弦也一起响动,音律上没有什么异常。这是因为改变了一弦,是音律的基准,其他的音都随着改变罢了。这种音律相应的道理,本不希奇,你们的自以为是,是不是也像这样同声相应呢?”
惠子说:“现在儒、墨、杨朱、公孙龙诸家,正在和我辩论,大家用言辞想对抗,用声望相压制,没有人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这该怎么办呢?”庄子说:“一个齐国人,使儿子在宋国蜘蹰住留,因为儿子的脚残废,在那里当守门人是不须肢体完全的人;但他得到一个长颈小钟,却把它捆扎起来,以防有失;找寻跑掉的儿子,却不离开居住的境域;这些做法,都是违背了通常道理。一个楚国人,寄居在别人家里,却斥责人家的守门人;夜半无人的时候和船夫争斗,船还没靠岸,就已经和人结怨了。”
惠施听了庄子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仔细琢磨起来,儒、墨、杨朱、公孙龙和自己的学说都不够完备,但还总觉得自己的正确,确实也太偏执了。(选自《徐无鬼》)
三十九、怀念惠施
有一次,大哲学家庄子去给别人送葬,半路上正好经过老朋友惠施的坟墓。庄子停了下来,在坟边默然地站立了好一阵子。他回忆往昔自己和惠施激扬文字,互相辩论砥砺的日子,凄然地对身后的弟子们说:“过去有位郢地人,他在自已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的就像苍蝇的翅膀。这个郢地人找来一个叫匠石的人,让他用一把锋利的大斧子把鼻子上的白粉砍去。大家都劝郢人不要冒险,可郢人只是笑笑,示意匠石动手。匠石也不慌不忙,他拿起大斧,对着郢人的鼻子‘嗖’的一声劈了过去,一道白光如闪电般划过,大家一看,郢人鼻子上的白粉已踪影皆无,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受伤,大家都对匠石的高超技术赞叹不已。”
说到这儿,庄子停了停,又说:“后来,宋元君听说匠石身怀绝技,便想见识见识。宋元君派人找到匠石,请匠石再表演一次。匠石说:‘我倒是很擅长摆弄那把斧子,但要有合适的人与我配合才行。’宋元君忙要人去找那个郢人,匠石摆摆手说:‘不要去了,我那位鼻子上抹白粉毫无惧色的搭当早已死了,没有好搭当配合我是不敢表演的呀!’唉!自从我的老朋友惠施死后,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搭当,再也没人与我相互辩论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话可说了。唉,老朋友呀……”
弟子们听了,都为庄子失掉惠施而感到悲哀。(选自《徐无鬼》)
四十、管仲荐相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大臣,他任齐相多年,深得齐桓公的信任。后来管仲得了大病,病情日益恶化,齐桓公前去探望他,对他说:“你病得很厉害呀!有件事本来不该说,但现在又不得不说,请您不要介意。”
管仲勉强笑了笑,示意桓公说下去。齐桓公接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您不行了,那么我把国政委托给谁呢?”
管仲反问道:“您想委托给谁呢?”
桓公说:“我看只有鲍叔牙了。”
管仲听了,摇摇头说:“不行,不行。鲍叔牙这个人,为政廉洁,是个好人。但他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都不亲近,抓住别人的过错一辈子都不忘记。如果让他治理国家,对上会违背君主的旨意,对下会不顾民意。这样他很快便会得罪君主的。”
桓公问:“既然如此,那你说谁可以呢?”
管仲说:“我看只有隰朋了。隰朋为人和善,对上能顺从君主,忘怀荣辱,不自逞意气;对下会亲百姓,常常怜爱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管仲说到这儿,缓了一口气,又说:“用自己美德去影响别人的人称得上是圣人;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的人称得上是贤人。标榜自己贤能,傲视别人,就会失去人心;自己很贤能,但却待人谦逊,更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与爱戴。所以我说,除了隰朋别人都不行。”
桓公听了说:“鲍叔牙廉洁亢直,但不能浑同与物,隰朋确是忘怀无心,您看的很对。”管仲死后桓公让隰朋接替了相国。(选自《徐无鬼》)
四十一、蜗角之战
战国时,魏国和齐国多次交战,两国关系十分紧张。后来,魏惠王主动与齐威王修好,约誓立盟商定两国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可没过多久,齐威王就背叛盟约,又攻打魏国。魏惠王十分生气,于是决定派人去暗杀齐威王。大臣公孙衍听说后,急忙去见魏王,劝阻魏王说:“大王的办法不妥当。您身为大国之君,却用老百姓的办法来报仇,这会被别人嘲笑的。请您给我20万军队,让我去进攻齐国,我一定会攻占齐国,俘虏齐威王。到那时,您可以鞭打齐王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骨,怎么报仇都行啊!”
季子听说后,也去劝魏惠王,他说:“大王可不要听信公孙衍的话啊!现在我国已经七年不打仗了,老百姓都因此很拥护您,如果您擅自发兵,那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华子听说了,也去见魏惠王。他对魏惠王说:“劝您攻打齐国的人不可信;劝您不攻打齐国的人也不可信;像我这样劝您的人也不可信。”魏惠王听了,大惑不解,问道:“那我该听信谁呢?”华子说:“您只要明白大道理就行了。”
惠施听说这件事后,就向魏惠王推荐戴晋人,魏惠王问戴晋人说:“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戴晋人说:“您只须明白一个道理。”魏惠王问:“什么道理呢?”戴晋人说:“有一种叫蜗牛的动物,您知道吗?”魏惠王答:“知道。”
戴晋人停了片刻说:“有两个国,一个叫触国另一个叫蛮国,它们分别建国在蜗牛的左、右角上,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打仗,每次交战,双方都要死伤数万人马,有时追逐败兵十五天后才返回来。”
魏惠王听了连连摆手,说:“咦!你这是在吹牛吧!”
戴晋人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真的。请让我为您证实一下。您想象一下,上下四方是有穷尽的吗?”
魏惠王毫不犹豫地说:“没有穷尽,它太广阔了。”
戴晋人说:“您的精神驰骋想象于无穷之中,然后再返回到人迹车马所能到达的地方,这时您不觉得人迹所能到达的地方实在是渺小得微不足道吗?”
魏惠王点头说:“是这样的。”
戴晋人说:“人迹所到之处有魏国,魏国又有首都大梁,大梁中住着大王您。从您的整个无穷尽的宇宙中的地位来看,魏国和齐国不就像是在蜗角上吗?”
戴晋人走后,惠施拜见魏惠王,魏惠王对惠施说:“这位来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圣人也比不上他!”惠施说:“要是吹竹管,犹能发出嚣嚣的声音;如果吹剑环,就只能发出嗤的一声罢了。尧舜是人们称赞的人,要是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舜,就好比发出嗤的一声是很微弱的。”
听了戴晋人和惠施的话,魏惠王好像明白了,感到非常惭愧,好半天没说一句话。(选自《则阳》)
四十二、修道种田
有一个士人叫子牢的,听说长梧封人博学多才,便去请教如何从政的事。
子牢见到长梧封人,说明来意,提出请求。长梧封人告诉他说:“从前我种庄稼的时候,耕地粗疏,粮食收成不好,这是粗疏对我的回报;锄草轻率,粮食收成不好,这是轻率对我的回报。第二年我改变方法,深耕细作,庄稼便长得茂盛,粮食收成也好了,这一年都丰衣足食。”
子牢说:“先生,您种田的事我知道了,但我应怎样从事政务,怎样治理人民呢?”长梧封人说:“从政与种田是一样的,您从事政事不要粗疏;治理人民,不要轻率。”
庄子的弟子曾问庄子如何修道,庄子给弟子讲了上面的故事说:“修道也像种田一样啊!粗疏地对待本性,便造成欲望和憎恶的滋生,这些便是损害本性的芦柴苇草,它们开始萌发的时候,用来扶助我们的身体,可是时间久了,它们便拔出了我们的本性,这种情欲滋长,能发生溃烂,并且是不管什么地方,穿孔而出,像恶疽、疥和痈,以至内热遗精等病的发生都是啊!因此,粗疏、轻率之态败害真性,是修道的大害。”(选自《则阳》)
四十三、庄子借粮
庄周家里很穷,一连几天揭不开锅,于是他便向当地一个管理河道的官叫做监河侯的去借粮。监河侯知道庄周是个很有名气的人,便热情地接见庄周,但他并不想借粮,他对庄周说:“您先别着急,等我把老百姓欠我的租赋收上来后,我一定借给你三百金,您看可以吗?”
庄周见他不想借,气得脸都变了颜色,但又不能发作,于是庄周讥讽地说:“我昨天来时,在半路上听到有喊救命的,回头一看,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中有条小鲋鱼在一边挣扎一边喊叫。我觉得很奇怪,便问它说:‘你这个小鲋鱼,怎么跑到这儿来了?’鲋鱼流着泪对我说:‘我本是东海之神的臣民,不幸来到这里,我离开水就活不了!请您救救我吧!只要给我一点水就可以救活我了!’我听了它的话,对它说:“您不要着急,我一定会救您的。我现在就去南方,向吴王和越王游说,劝说他们发动民工开凿一条水渠,引来西江之水来救您,您看好吗?”鲋鱼听了我的话,十分生气地说:“算了吧!我失掉了正常的生存条件,才向您求救的,我只要一斗一升的水就可以活命,而您却说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话。照您的说法儿,您还是早点儿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吧!”监河侯听了,很不好意思。庄周拂袖扬长而去。
后来庄子给他的弟子们讲了这个故事后说:“道与人的关系,正像粮食与人,水与鱼的关系一样,求道须本于自然,取济于目前,若务求远大,则失其意义。”(选自《则阳》)
四十四、矫情失真
宋国的国都演门那里有一个人,他的父母死了,他按照当时的礼节披麻戴孝,守丧居哀,哭得死去活来,甚至连饭都不肯吃,这样没有几天就弄得形容憔悴,一点精神都没有了,宋国的国君听说了以为这是孝行,便下诏旌表他,还封他官师的爵位。
这件事社会上广泛流传,乡里的人纷纷效法他,一些父母死了的人,便按照礼节,大肆举哀,不顾自己的心身日夜哭泣不止,有意毁伤自己的面容,有的甚至汤水不下……,因此而死亡的就有一半之多。
庄子的弟子们听说后告诉了庄子,庄子说:“这是因追求名利而矫情失真啊!古代人们不以名利所动: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走了。汤想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因此发怒。纪他听说了,便率领弟子避居到窾水之畔,诸侯便来劝慰他们,三年之后,申徒狄竟因倾慕高义投河而死。”
庄子的弟子说:“先生,追求名利而死是失真,倾慕高义而死是不是失真呢?”庄子说:“使用捕鱼的竹笼,是为了捕鱼,捕到了鱼,就把竹笼遗忘了,这叫‘得鱼忘筌’;使用捉兔子的绳具,是为了捉兔子,捉到兔子,就把绳具遗忘了,这就‘得兔忘蹄’。运用语言主,是为了表志真意,表达出了真意,就把语言忘了。我怎能遇上遗忘语言的人,和他倾谈呢?”弟子们像似领悟了,没有说什么。(选自《外物》)
四十五、贵贱之分
孔子弟子子张对满苟得(虚拟人物)说:“从前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现在对仆隶说,你的行为像桀、纣,那他就会面带怒容,心里很不高兴,可见这种行为连小人都鄙视的。现在如果对宰相说:你的行为像孔子、墨子,那他就会满脸喜色,说自己难以和他们相比,可见这种行为是士大夫所推崇的。所以权势如天子,却未必可贵;虽穷困如匹夫,却未必贫贱,贵贱的区分,在于行为的善恶。”(选自《盗跖》)
四十六、庄子论剑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纷纷依附聚焦在国王门下的有三千多人,他们日夜不息的在赵文王面前击剑比武,死伤的每年不止百人。可是赵文王依然喜欢剑术不曾感到厌弃。如此过了三年,国势衰落,诸侯图谋攻伐赵国。
赵国的太子悝对此感到忧虑,召募左右的人,说:“谁能够说服国王停止剑士击剑的活动,我便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一定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使者带千金重礼恭敬地去请庄子。庄子不接受礼物,和使者一起前去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何指教,为什么赐给我千金呢?”太子说:“听说先生是位明达圣贤之人,因而真诚地将千金让随从带给先生,既然先生不肯接受,我怎么再敢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使用我,为的是断绝大王对剑术的喜好。假使我对上谏大王而违背大王的心意,对下又不合太子的旨意,没有完成太子交给的使命,那么我将会遭到刑戮而死,我要千金还有什么用呢?假使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完成太子交给的使命,那么,我向赵国要求什么会得不到吗?”
太子说:“是的。大王所要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的。我很会用剑。”太子说:“但是大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下垂,帽缨粗实,身着短衣,瞠目结舌,这样的人大王才喜欢。现在,先生身穿舒服去见大王,必然违背大王的心意。”
庄子说:“请给我制一套剑干的服装。”三天后剑士的服装制成了,便去拜见太子。
太子就和庄子一同拜见赵文王,赵文王便解下利剑等待庄子。庄子进入殿门之内不急走,见大王也不下拜。赵文王说:“先生想用什么来指教我,使太子事先同我联系?”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我以剑术拜见大王。”赵文王说:“先生的剑怎么能制敌取胜?”庄子回答说:“我的剑十步之内可以杀人,千里内无人阻挡。”赵文王非常高兴,说:“是天下无敌手了。”
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先示人以空虚,给予可乘之机,后发制人,击剑要神速,抢先达到。我很愿意试一试。”赵文王说:“先生先回馆舍休息,等待我的命令做好比赛的准备,再请先生。”
于是赵文王让剑士比赛了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选出了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侍立在殿下,然后召请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和你比试剑术了。”庄子说:“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回答说:“我所使用的剑长短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定,请允许我先谈谈这三种剑,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希望听一听哪三种剑。”庄子回答说:“有天下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回答说:“天子之剑,用燕奚谷和石城当作剑锋,齐国和泰山作为剑刃,晋国和卫国当作剑脊,周朝和宋国作为剑环,韩国和魏国当作剑把,用四方民族包着,用四时缠裹着,以渤海环绕它,由常山连带它;依据五行来运转,根据刑德挥舞,行合阴阳,用符四季。这种剑,使用起来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举起来上可斩断浮云,按下去下可绝断地纪,运动起来旁若无物。此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统服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失神,说:“诸侯之剑又怎么样?”庄子回答说:“诸侯之剑以智慧勇敢的人做为剑锋,以清白廉洁的人做为剑刃,以贤良的人做剑脊,以忠诚圣明的人做剑环,以英雄豪杰做为剑把。这种剑,使用起来也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举起来也是不知道有多高,按下去也是不知道有多深,运转起来也是旁若无物。向上取法圆形的天空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向下取法方形的大地以顺应春夏秋冬四时,中央顺乎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的震撼,四方边界之内没有不宾服而听从君王命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文王说:“庶人之剑又怎么样?”庄子回答说:“庶人的剑,击剑的人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下垂,帽缨粗实,身着短衣,瞠目结舌,互相击斗。所用之剑上可以斩断颈项,下可以刺入肺腑。这是庶人的剑,和斗鸡的游戏没有什么不同,一旦性命失去了,对于国事什么作用也没有。现在大王拥有天子的尊位而喜欢庶人之剑,我私下替大王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手拉着庄子走上大殿,厨师送上饭菜,大王绕着饭菜走了三周。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平定心气,关于剑术的事情我已经讲完了。”于是赵文王三个月没出宫门会见剑士,剑士都在自已的住处自杀了。(选自《说剑》)
四十七、渔父说孔
孔子在缁帷林里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读书,他弹琴唱歌。
曲子还没弹到一半,只见一个白胡子白眉毛的披发渔父,挥着袖子走下船来,到了岸上又蹲下,一手抱膝,一手托腮谛听,听完后便招子贡、子路过来对话。
渔父指着孔子问道:“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道:“他是鲁国的君子。”又问姓氏,子路答道:“姓孔”
渔父又问:“孔氏做些什么呢?”子路没有回答,子贡接上来答道:“他呀,为人忠诚信实,对仁义身体力行,修正礼乐,鉴定人伦,对上效忠当世君主,对下教化百姓,一心为天下人作有利的事,这就是他从事的事业。”
渔父又问:“他是封君吗?”子贡答:“不是。”“那么,是辅佐君主的大官了?”子贡答:“也不是。”渔父笑起来,然后转身往回走,边走边说:“仁是够仁的了,只怕是身心不免要受累哟!劳神伤身去危害真性,这个人偏离不道可真远哪!哎呀,可叹哪!”
子贡回来,把渔父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推开琴,站起来道:“此人莫非是圣人?”便下坛去找他。来到水边,渔父正待拿桨划船,回头看见孔子,便转过身来站着,孔子边走边拜,来到跟前。
渔父问道:“先生,您找我有何贵干?”孔子站在下风头说:“刚才您老先生话没说完就走了,我是个愚蠢的人,不明白您的话是什么意思,特来请教,希望能听到您的宏论,对我有所帮助。”渔父说:“哎呀,您可真是个好学的人哪!”孔子拜了两拜,起身说:“鄙人从青少年起就追求知识,现在六十九岁了,还没听最好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呢?”
渔父说:“同类相从,同声相应,这本是天理。说一下自己的认识。您所做的事业是人事。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如果各司其职,天下就治理美好;偏离本职,乱子就再大不过了。为官的尽职,人人考虑份内之事,就不会有乱子了。所以田地荒芜,房屋破漏,衣食不足,税收不能按时完成,妻妾不和,长幼无序,这是百姓应该忧虑的;才能不胜任,公事办不好,行为不清不白,臣僚荒乱懒惰,无功无名,保不住饭碗,这是大夫应该忧虑的;朝无忠臣,国家混乱,工匠技艺不精,贡赋完成得不好,春秋朝觐姗姗来迟,推行政令有违天子,这是诸侯应该忧虑的;阴阳不调,寒暑失常、万物受害、诸侯暴乱、互相攻伐、人民遭殃、礼乐不合规定、财政用度贫乏、人伦纲常得不到整治、百姓生活淫乱伤俗,这是天应该忧虑的。您现在上无君侯之势,下无臣僚之职,却要擅自修整礼乐,制定人伦,教化平民,不是太多事了吗?”
渔父看了看孔子又说:“况且,人有八病,事有四患,不可不明察。不该管的事插手去管,这叫揽;没人理睬却强言进谏,这叫佞;察言观色,迎合别人说话,这叫谄;说话不辩是非曲直,这叫谀;好说他人的坏话,这叫谗;挑拨故交,离间亲友,这叫贼;称赞恶人,中伤对手,这叫奸;对人不分好坏,八面玲珑,为自己捞好处,这叫险。这八种毛病,对外会扰乱视听,对内则伤身坏性;有了它,君子不跟你交友,明君不收你做臣。所谓四患就是:好办大事,标新立异,以猎取功名,这叫叨;刚愎独断,侵害他人,为私自用,这叫贪;有错不改,变本加利,这叫狠;赞成自己就肯定,不赞成自己,即使正确也全盘否定,这叫矜。这实在是四种祸患啊!能克服八病,又不行四患,才算是一个可以教育的人。”
孔子听完,凄凉地叹了口气,又拜了两拜,起身说道:“唉!我曾两次被鲁国人驱逐,卫国人又不准我通行,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又被人砍去,在陈蔡之间,还被人围困了很久。我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过失,为何遭受这四次打击?”
渔父凄然变色说:“您这个人悟性太差了!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总想躲开它跑掉。没想到起跑足迹越多,跑得越快,影子越追着他不放。他以为自己跑得还不够快,便加快速度不停地跑,结果力竭而死。他不懂得,到了阴暗处影子自然会消失。您考察仁义,辨别异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握行为的尺度,理清好恶的情感,掌握喜怒的分寸,不免要惹祸招灾。如果您修养身心,保持真性,与世无争,就不会有麻烦了。您现在不修养自身,却去责备别人,不是太不懂道理了吗?”
孔子听了,越发惆怅,说:“请问什么叫真?”
渔父说:“最精纯最诚实便是真。缺乏精诚,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哭泣的人,声音虽悲伤却不哀切;勉强发怒的人,面孔虽严厉却不威武;勉强亲热的人,满脸堆笑却不和蔼。真正悲伤的人,不哭也让人觉得哀切;真正愤怒的人,不怒也令人感到威严;真正亲近的人,不笑也使人觉得和善。有真性的人,神态气质和一般人不一样,这就是真性可贵的地方。把它用在人事上,就会对父母孝顺,对君主忠诚,饮酒时快乐,居丧时悲伤。忠诚以建功为主,饮酒以取乐为主,居丧以尽哀为主,养亲以顺意为主。达到目的就算好,采用哪种途径倒无关紧要。养亲旨在顺意,用什么方法是次要的;饮酒意在取乐,用什么酒具无关大体;居丧为的是尽哀,用何种礼仪并不讲究。礼仪是人为制定的;真性是出自天然的,不可随意改变。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视真性,不受世俗的拘束;愚昧的人才反其道而行。不取法自然却忧心于人事,不珍重真性却庸庸碌碌听命于世俗,所以不知满足。可惜呀!您沉溺于俗事中太早,而听到大道又太晚了!”
孔子又拜了两拜,起身说道:“今天我能遇到先生您,真是上天的安排。如果您不感到羞辱收下我这个徒弟,亲加教诲,那就冒昧地请您说出住处,我愿意去您那儿聆教并最后学到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值得交往的人,可以与他结伴同行,获取妙道;不值得交往的人,是不会领悟大道的,这种人不要同他交往,才会于已无害。您自己努力吧!我要走了,我要走了!”说完,便撑开船在芦苇中缓缓离去。(选自《渔父》)
四十八、曹商使秦
有个宋国人叫曹商,一向很穷,一个偶然机会,他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给了他几辆马车。到了秦国,曹商有意讨好秦王,秦王很高兴,又赏给他一百辆车子。曹商得到这么多车子,十分得意。
回到宋国后,曹商为了炫耀自己,便去见庄子,对庄子说:“居住在穷闾陋巷,住着漏雨的房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家境困窘,靠编鞋为生,饿得脖子又细又长,脸色发黄,那是我不会有的;一旦我为宋王出使秦国,说服万乘之主,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多辆车子,这是我曹商的长处啊!”说完他得意地大笑起来。
庄子最看不起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便笑着说道:“你是比我有本事。我听说秦王有痔疮病,请了许多人为他医治。秦王下了一条赏令,能为他挤脓疮,挑粉刺的得赏车一辆,能用舌头给他吸吮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医治的病越下贱肮脏,得到了的赏车就越多,你现在得到秦王这么多赏车,莫非你是给秦王舔痔疮了吧?要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马车呢?”
曹商被庄子嘲笑了一番,脸一阵红一阵白,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一个人去游说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便凭这十辆车子在庄子面前炫耀。
庄子觉得那个人很卑鄙就编了一个故事讲给他听。庄子说:“在河边上有一个家境贫穷靠用芦苇编织器具吃饭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只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便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把它砸碎吧!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在九重深渊底下的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取得这颗宝珠,一定是碰到黑龙睡觉的时候。假如当时黑龙醒了,你自身还能剩下一点吗?”现在宋国不仅像九重深渊那样深不可测,宋王不仅像黑龙那样凶猛;你却能得到珠子,一定是碰上宋王在睡觉。如果当时宋王醒着,你就要成为粉末了啊!”那人也像曹商一样溜走了。(选自《列御寇》)
四十九、谦之与骄
孔子的十代祖宗是正考父,正考父少年的时候,很勤奋好学,到了青年时期,他更加虚心求进。他的作为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便任命他为士,让他出来当官。
正考父做了士以后,他就躬着身子与别人说话,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人们认为他很和顺,便都愿意帮助他,因此他做起事来很顺心。
不久宋国的国君听不少人说,正考父办事谨慎,忠于职守,便提拔他当了大夫。正考父当了大夫见了人总是弯着腰,表现得很谦恭,说话也更加和气了,与他在一起的人都说他为人好,能办事。
事隔不久宋国的国君又听不少人说正考父的好话,于是又提拔他作了上卿。正考父做了上卿以后,见了人总俯身向地,行路时便沿着墙根走,他治下的人民见他如此谦恭,谁也不敢违反法度,所以他所管辖的地方一片升平景象。
与他同时还有一个与他相反的人。这个人少年时学业有成,青年时便被宋国的国君发现了,任命他为士。他一上任就挺起胸来趾高气扬;第二次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坐在车子上还手舞足蹈;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连称呼自己的叔伯都直呼其名。于是众叛亲离,他的辖区强盗横行一片混乱。(选自《列御寇》)
五十、庄子升仙
庄子传道著书,不知不觉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的著述《庄子》一书也已风靡天下,他象了却了一切心事,天天都在沉睡,天天都在做梦。他梦到自己变作了鱼,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游来游去;他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他梦到自己变成了大鹏,奋力飞向天池,他又梦到自己变成了凤凰落在了梧桐树上。…….他梦见了与惠施游于濠水之上,他梦到妻子帮自己织履,他梦到了老子,老子骑着青牛,让自己也骑在牛背上,游于无何有之乡。…..
他的弟子们见先生天天沉睡,像似昏迷不醒,便商量为庄子准备后事。大家商量要为庄子做一副好棺椁,就是借贷也要为先生举行隆重的葬礼。
庄子听到弟子们的议论从梦中醒来,对弟子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快要死了,即使死了也不要为我准备棺椁。”他的大弟子蔺且说:“先生,您已昏迷好几天了,所以想提前准备一副棺椁,我们怕有个三长两短……”庄子说:“蔺且,我死了不要棺椁,不举行葬礼,我有最好的棺椁,最好的葬礼。”
弟子们都不太明白,他们心里想先生穷到这个地步,那有钱置买好的棺椁呢?于是静静地等待先生说下去。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做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送葬的财资。我治丧所用的东西还不齐备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如果没有棺材乌鸦和老鹰会吃先生的遗体啊!”庄子说:“人死了放在地面上,上面被乌鸦和老鹰吃掉,下面的被蝼蛄和蚂蚁吃掉,要是用棺材埋在地下那不是从乌鸦和老鹰嘴里夺过来交给蝼蛄和蚂蚁吗,难道你们偏爱蝼蛄蚂蚁,这样做不是太不公道了吗?”弟子们见先生已经清醒过来,又讲出了物化之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夜里庄子又做了一个梦,他化着了一团气,驾着太阳月亮遨游在太空,逍遥自在极了。
不大会他醒来了,外面月亮当空,明晃晃的。庄子借着月光穿上衣服,轻手轻脚的离开了家庭,向着光明的地方走去……人们都说庄子升仙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