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
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善心大发,于路边设摊,准备好饭食,赈灾饥民。有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步履蹒跚,两眼昏昏,呆滞无神地走来。黔敖很神气,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不屑一顾地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曾子之言,直言不讳,告诉人们,没有必要那样,因为,“里子比面子更重要”,“生命至高无上”,只有首先不饿死,才能实现“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否则,人都死了,什么就没有了,还谈什么骨气呀,还谈什么志气。只有活着,才能有前提去实现“人穷志不穷”的理念,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当然,人是要有志气的,“不食嗟来之食”,也是一种志气,但是,这种志气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首先,“不食嗟来之食”,因为“穷骨气”而饿死,那是对自己极端的不负责任,对父母的“犯罪”,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其次,“不食嗟来之食”,心志“穷清高”,必然养成“孤芳自赏”、“自我封闭”的孤傲个性,根本难以融入社会、家族,只能悲悲戚戚生活,直至死亡。最后,“孤芳自赏”、“自我封闭”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与人相处、合作、共赢,这与社会“合作、和谐、共赢”之主流格格不入,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凿壁借光。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经》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 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凿壁借光,千古佳话。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经》,匡鼎来。匡说《诗经》,解人颐”之语,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这时,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囊萤夜读。 ‖ 《晋书·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今湖南津市)。车胤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晋宁康初年(373年),朝廷封车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年间(376~396年),朝廷增置太学生一百人,让车胤兼任国子博士。其后第二年,朝廷讨论郊庙明堂之事,车胤认为:“乐的根本是和谐,礼的根本是恭敬……天下安定,四境逆贼尽灭,然后可以大修明堂大学了”。朝廷从其言,车胤又升迁为骠骑长史、太常,晋封临湘侯;不久被任命为护军将军、辅国将军、丹杨尹。隆安四年(400年),车胤被提升为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矜放荡,车胤与江绩私下弹劾司马道子,准备向天子奏明,不料事情泄露,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亡,死后被追谥为忠烈王。
“凿壁借光”也好,“囊萤夜读”也罢,都是家道衰败的窘境;然而,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夜读”,他们以实际行动演绎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名言,此乃真丈夫所为,真正的励志千古佳话。所谓“人穷志不穷”、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之徒励志,相比之下,应该自惭形污。
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胸怀大志,武功超群,怎么会忍受胯下之辱呢?其实,韩信非常清楚,凭自己的实力,杀掉像“猪狗”一样的屠夫,那肯定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因此身负人命官司,深陷牢狱之灾甚至丢了生命……“猪狗”一样的屠夫的命根本无法有自己的命值钱啊!韩信的励志,就是驰骋疆场、匡扶正义、达济天下,又怎能因猪狗之屠侮辱而自毁理想呢?正所谓“忍奇辱者,必有奇志”;正所谓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忍下“胯下之辱”。
乞食漂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企望报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其实,韩信也有食“嗟来之食”的经历,韩信穷困潦倒之时,食不果腹,漂母以剩饭给韩信食用,结果韩信大发宏愿,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漂母赠饭之恩,漂母也曾不屑一顾……然而,韩信乃“人中之龙”啊,绝不会因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自己啊,饿死了,将来怎么驰骋天下啊,“穷则独善其身”啊!因此,韩信不但没有怨恨漂母,从而拒绝漂母的赠食;也没有食言,当他封王拜相、叱咤风云之后,而是重金报答的漂母的赠食之恩,“达则兼济天下”啊!
“人穷志不穷”,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看来只是悲悲戚戚、蝇营狗苟之辈励志;大丈夫理当能屈能伸,胸怀天下,驰骋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