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参加书友@读书灯下发起的抽奖活动,奖品正是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本来是想着帮书友拉拉人气(虽然自己都没有什么人气),谁知道结果我居然中奖了(我发誓,这个抽奖绝对是公开透明的),于是我便有了一本《显微镜下的大明》。
早就听@读书灯下不止一次给我们推荐这本书,于是收到书的当天,我便迫不及待读了起来,马亲王的文笔自是不用我多说。不过今天我读到书里面的第四章:《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马亲王在讲到玄武湖在历史各个时期遭受的非人待遇时,他说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书湖阴先生壁》,里面有一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一水”就是玄武湖。
那么昔日一个烟波浩渺的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个小河沟了?这事得让王安石出来说道说道。按照马亲王的说法,这应该不知道是玄武湖遭受的第几次创伤了。王安石曾在江宁府担任知府,办公的地点就在玄武湖旁边。王安石是个出了名的实干家,每天在湖边,他无心赏风景,总觉得不得劲儿。这要是苏东坡,能天天睡在湖边上,恨不得把湖再扩大一点才好,但隔壁老王不一样,他总盘算着这个湖该有更大的用处,不能就这么“浪费”了。
老王算了算,这个湖要是改成耕地,可以得到200余顷好田。这一下可把老王高兴坏了,于是他马上给宋神宗上书,建议排空湖水,改为农田。
对于这种好事,朝廷自然允许。就这样,在老王的主持下,可怜的玄武湖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和一个个小水沟。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湖阴先生,即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而玄武湖就紧挨着紫金山。所以结合马亲王提供的资料,我猜测湖阴先生中的湖应该即玄武湖。从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王安石题写在杨德逢家墙壁上的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前两句是在歌颂湖阴先生的生活情趣的高雅。居住的虽然是茅屋,但是因为主人经常打扫所以非常干净典雅,甚至都没有青苔。要知道江南潮湿,极易长苔,而且苔不同于一般丛生的杂草,都喜欢生长在阴暗僻静的角落,而且诗人肯定是不定时造访的,但是诗人每次来都看到庭院相当干净,“无苔”二字,举重若轻,其庭院主人的高雅已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诗人还说,庭院内的花木也规规矩矩成行成垄,而且是湖阴先生自己栽种的。花木种类很繁多,但是庭院主人都分门别类规整好,而且亲自打理,虽未言细节,但庭院主人的生活情趣已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庭院主人的高洁雅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可见诗人的诗律相当精细。“一水”就是上文说到的被王安石整改后的玄武湖,“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一水护田”将水拟人化,再结尾着一“绕”字,则“护”的形象更加具体,庭院外一条小河曲曲折折,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不就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孩子吗?
而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妙极,明明是诗人推开门就看到对面的两座山郁郁青青,苍翠逼人。可是诗人偏要说是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庭院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同时着一“送”字表明山距离庭院不远,彷佛开门触手可到。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开门瞬间见山涛奔涌而来,彷佛远道而来正要敲门进来的客人。来干嘛呢?——给主人家送“青”啊。
这是多么巧妙的安排,这一主一客之间充分表明了湖阴先生和自然山水的和谐关系。山水似人有情,彷佛和湖阴先生是知己朋友一样。所以用心护着他的农田,迫不及待推开门送他满山青绿。二者融合无间,相映成趣。
整首诗可谓饱经锤炼却无斧凿之痕,善用典故而能浑然天成,清新隽永,余韵悠长。
另外结合上文,不难看出这首诗里还暗含着王安石对自己“退湖还田”政绩的得意和肯定。
诗肯定是好诗,这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可谓神来之笔。
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问老王:把一个昔日碧波浩渺的玄武湖改造成一个个用来灌溉的小水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