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复活读后感400字左右(复活读书笔记和感悟)

复活读后感400字左右(复活读书笔记和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的代表作。《复活》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巅峰之作。写这部小说花了托尔斯泰10年的光阴,曾六易其稿。

《复活》没有像《安娜·卡列尼娜》那种浪漫情调,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一开始就结束,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法庭、监狱、流放,满满的史诗感,真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的腐朽没落。

托尔斯泰用雄浑的笔调、真实的案例,细腻的心理描写,唱出了一曲悲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让笔者为之深深感动。

02

小说的主题

羞耻、惭愧、赎罪,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就是这个主题的代言人。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涅赫柳多夫的心路历程,对人生存的环境及人性的展开了深沉的思索。

涅赫柳多夫,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贵族青年。在他年少时,曾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富于哲学家和诗人气质,然而污浊的军营生活腐蚀了他,他开始耽于享乐,沉湎于灯红酒绿。遇到美丽善良的卡秋莎时,对她做了不应该的事,然后又抛弃了她,失落的卡秋莎后来也沦为风尘女子。

环境的熏陶涅赫柳多夫才变成了野兽。然而,“真善美”和 “假恶丑”两个灵魂一直在他内心激烈斗争。

后来,卡秋莎蒙冤进了法庭,身为陪审员的涅赫柳多夫认出了她。涅赫柳多夫看到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她时,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精神上渐渐觉醒,开始了他心灵的救赎之旅。

为了帮助卡秋莎平反,涅赫柳多夫开始周旋于权贵,奔走在官场,随卡秋莎一起到西伯利亚,他看到了监狱中犯人的悲惨遭遇、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艰辛生活,也看到了黑幕重重的政府,虚伪残忍的上流社会。

老百姓纷纷死亡,他们对死亡已经麻木,因为经常有人死亡。儿童夭折,妇女从事力不能胜任的繁重劳动,食物普遍不足,这就是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现状。

与社会底层的交往中,他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体会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美好品格,开始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

他放弃了继承来的土地,将其低价租给了农民,成为了一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

最后,涅赫柳多夫没有让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得到了解脱。他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灵魂得到了升华。堕落过,懊悔过,反思过,最后,涅赫柳多夫在经过纷纷扰扰后,找到了他的心灵归宿,完成了复活。

与此同时,卡秋莎,也完成了心灵的复活。已经堕落的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的卡秋莎,让她相信美好依然是存在的。

03

暴力的种子只能盛开恶之花

小说开始,作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万物都是充满生机。然而,人们却无暇欣赏这些美好,因为人们认为神圣的事物不是和谐与相爱,而是如何统治他人。

托尔斯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何社会充满罪恶?为什么罪恶永远存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他揭露了社会的罪恶,希望改变社会,但他也指出了革命者的弊端。在他的笔下的很多革命者,不过是崇尚暴力、贪恋权力,如果他们当权,也绝不会比现在的政府更好。

托尔斯泰提倡的,是一种人道的爱,在他看来,暴力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有相似之处。

他在发表的论文中,也不厌其烦地痛斥暴力,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在《天国在你们心中》,他指出:“崇拜偶像的暴力制度,只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危险,没有起到什么保障作用。”在《论末世》中,他说:“以恶除恶行不通,减少暴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不使用暴力。”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描写了很多革命者,但他只肯定那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而不是贪恋权力者。

帕夫洛夫娜得到托尔斯泰的高度赞扬。帕夫洛夫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可是她自愿过着普通的女工的生活,并且她大大小小事情都为别人考虑。就像作者所说:只有到了每一个人不再追求尘世的幸福,而去追求总是与牺牲一致而且受到牺牲检验的精神幸福的时候,一切人的最大幸福才会实现。

在托尔斯泰看来,真正的爱是一种博爱,爱自己、爱别人、也要爱仇敌。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美好。

他心中“爱的法则”就是原始基督教教义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罪,应该通过忏悔把心奉献给上帝。

他还认为,人需要保持对人类的信心,相信别人心中有一点点的火苗。尽管这个世界各种丑恶,但只要有那么1%的怜悯,人类就有希望。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没有绝对的恶人,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人们只有发扬自己身上的善,抑制自己身上的恶,人性中的美好就会彰显,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