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困,以求解脱,犹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我解】
从前有一人乘船过海时,银釪掉进了海里。他就在海里作了标记,想着后面来找。两个月后,他到了一个国家,见到有一条河,就跳进去找银釪。别人问他在干嘛?他说我以前丢了银釪,现在来找。在哪里丢的?在海里丢的。丢了多长时间了?两个月了。那你为什么在这里找啊?他说,之前丢的时候,在水里做了记号。这里的水和之前的一样,所以在这里找。别人就说,水虽然一样,但你是在海里丢的,现在在这里找,肯定找不到的。
就像一些向佛之人,在自以为是的佛法中修行,寻求得道解脱。
【我得】
印度有“刻水求釪”,中国有“刻舟求剑”
据查,《百喻经》是公元5世纪由梵文翻译为中文,而“刻舟求剑”最早见于中国的《吕氏春秋》,后者成书于公元前200多年,也不好说二者有无相互借鉴。网上有人专门有些的论文,有兴趣者可以深究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