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诗宋词作为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对于每个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唐诗有李白宋词有苏轼,作为北宋最出名的网红,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造诣都是非常的高。而他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就入选到部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下的语文课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1085年苏轼看到僧人惠崇画的两幅《春江晚景》而做的题画诗。诗中描绘得是画中春意来临所展示出来的桃花盛开绿色盎然,小动物们(鸭子和河豚)开始享受春天暖意的情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相映衬的抒发了两位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而想要读懂这首清新舒畅的诗,就要从更深的角度去挖掘。
1085年,元丰八年四月,宋神宗驾崩,九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因皇帝年龄较小,朝廷暂时由代表保守势力的高太后摄政。之后,新政变化被废除恢复旧制,并开启了朝廷人员的大调整,启用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打压王安石为首的新党。
而同样的在1085年,也是苏轼最为折腾的一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于1085年正月十五到达宿州(安徽宿州市),并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能使江东归老客”表达了东归修养不再仕途的愿望,并上书朝廷东归宜兴休养。然而,刚到宜兴没多久,就因为朝廷变动重新启用只能继续当官,上任登州(山东蓬莱)。
如果说上半年的苏轼是折腾憋屈回乡赋闲,那下半年对于他来说,则是复官升职忙碌快活的时间。刚到登州没多久,就又升官至礼部郎中,到汴京任职。从登州到汴京,一直升迁一路访友一段快乐,并为汴人尹白能够用墨画花,赋诗《墨花并叙》。
在汴京期间用连升三级来说苏轼并不为过。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的他,在中央半个月就升职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再升任中书舍人,而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回归中央系统,对于苏轼来说,如沐春风万事皆感顺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惠崇的名画《春江晚景》,非常喜爱就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画已经失传而诗却留存了下来,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来想象画的意境。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美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整首诗读起来让人感觉到春暖花开的春色,生机勃勃的春意,清新舒畅的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映入眼帘的就是竹林,透过翠丽的竹林,看到了三两枝粉红色的桃花在争相绽放。最能说明春天的颜色就是绿色和红色,这个在诗中通过竹和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万物回春,桃花怒放,春机无限。
“春江水暖鸭先知”,透过竹林和桃花,是一条美丽的江河,一群鸭子在江面上嬉戏游泳。一个“暖”字,道尽了春天回暖的气息,别的动物还在窝里过冬呢,鸭子却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在江河里尽情戏耍。通过动物的敏感,来进一步阐释早春到来冰雪融化江水回暖的春意。诗人强幼安的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提炼叶落知秋的道理是一样的。
“蒌蒿满地芦芽短”,江河的两边已经长满了绿色的蒌蒿,芦苇也长出了鲜嫩的芦芽。再次通过蒌蒿和芦芽的生长,来进一步说明春天到来绿满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的规律。
“正是河豚欲上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衬托春天的到来,苏轼把想象中的河豚融入到了画的意境当中,“正是”、“欲上”这两个词就点明了,这个时间点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到咸淡水区域产卵的季节,并引人发想河豚成群嬉戏跳跃江面上的情景。
一幅春江晚景,苏轼以诗歌的形式把早春描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而画里诗外,却也隐藏着苏轼另外的一番景象,我们来细细品一下。
《惠崇春江晚景》,如果你纯粹地把这首诗认为只是咏春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只是借用惠崇《春江晚景》的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诗里诗外无不透露这苏轼的性格、心情和喜好。
苏轼是很擅长通过诗词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的。在《定风波》中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显示自己的洒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显示自己的豪放;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显示自己的超然。当然,也会在《水调歌头》中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来显示自己的无奈。
在这首诗当中,苏轼更是将对早春的欢迎和喜悦显示的一览无遗。对于苏轼来说,这里面的早春含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的政治生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汴京连升三级,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是能够和三五好友在一起春花秋月吟诗作词,未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三是看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绘画,忍不住做了一首题画诗。
神情洒脱意气奋发的苏轼通过这两首题画诗,来展示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以喜迎早春的诗句,既向惠崇致敬,又抒发自己的志向,还引发了后人源源不断的追捧,真是一举多得。
苏轼在《春江晚景鸭戏图》除了表现自己的春风得意外,还把自己生平喜欢的东西也都融合在里面了,简单的概括就是:佛、画、诗、吃。
苏轼和佛家一直都有密切的往来,流传最广的就是他和佛印的故事。惠崇作为宋朝初期最出名的僧人,写诗作画都非常的精通,肯定是苏轼最想结交的朋友。而在汴京的时候(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这两首诗是苏轼在江阴所做),苏轼也得闲约上朋友一起去欣赏神交已久的画作,故而能够留下这千古名作。特别说明下,现在还在流传的关于苏轼和惠崇“心存牛粪还是如来”的戏语是不存在的,苏轼出生的时候惠崇已经圆寂20年了,所以这段话只能是苏轼自己的“梦话”了。
诗画本一家,有诗必有画,苏轼就曾经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说法。本身就是诗、词、画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苏轼,看到惠崇的名作后就喜不自禁的为那两幅画题诗,这才是苏轼的所作所为。
而在这首诗里面最明显的就是吃了,作为美食家(吃货)的苏轼,怎么能不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上留下和吃相关的东西呢。我们先来数落一下有哪些吃的:竹代表着竹笋,桃花代表着桃子,鸭子是很好地食材,而真正的美味就是河豚了。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就提到“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河豚是最好的。而这蒌蒿芦芽在诗的后两句就都有涉及了。所以说这首诗整篇都是在写吃的,你感觉到了吗?
《惠崇春江晚景》流传的很广,很多都是说这首诗是描写早春最好的诗歌之一,而忽略了文章所真正要表现的思想和用意。苏轼在这首诗歌里面既展示了惠崇画作的生动美妙,也展示了自己的春风得意,顺便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品也展示出来。
一首好的诗歌,我们肯定要结合诗歌所在的历史朝代和创作时间,以及诗人的性格爱好去做分析,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本身的意思。回到1085年,我们和苏轼一起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旁,一起去看苏轼的提笔成诗挥墨成虹,一起去感受苏轼的豪放自如意气奋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