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杜甫《春望》赏析

文/余长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三月,本是百鸟归来之时,因为战争却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平常所见皆是离别,正与候鸟归来形成自然反差。

颈联前半句“烽火连三月”:表示战争就没停止过,以“烽火”代指战争;三月不是三个月,而是阳春三月,烽火连月亦有连年之意,不仅指三个月。“家书抵万金”之句,表明杜甫还可与家人互通书信。肯定是杜甫先给家人写信,家人再回信。杜甫因为官太小,只是一个兵曹参军八品官,叛军并没对他格外重视,行动也相对自由,可以写信,后来更可以逃出长安。在战乱之中,真正可以称得上“平安二字值千金”。

尾联前半句“白头搔更短”:时年杜甫仅四十六岁,但已是满头白发,且越搔越短少了。古人寿短(杜甫只活了五十九岁),大凡四十以上常自称白头、华发。“搔”字,今人一般用作“挠”字。“浑欲不胜簪”:古人弱冠之年,盘头,头发挽起用簪子固定,较正规的佩冠戴冕,有成语冠冕堂皇、堂而皇之、衣冠楚楚等。

通读全诗,首联激昂,尾联平淡,这是杜甫诗的一个通病。杜甫律诗,大都开篇很好,但常有虎头蛇尾之感。且簪与深、心、金并不押韵,也许在唐代簪并不读作zan,也未可知。

此诗收入《唐诗三百首》五律卷。《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五律10、七律13,许多律诗尾联都写到个人情感,致使气势变弱,如《登岳阳楼》《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月夜》《宿府》《登高》《野望》。在这方面,李白诗中的个人情感隐藏得很好,不直抒胸臆,意境略高于杜甫。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