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解释全篇(孙子兵法有哪些著作)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解释全篇(孙子兵法有哪些著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这些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得出来了!

二、作战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译文】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译文】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原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译文】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使之威怒;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要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则予优待、抚慰,任用他们作战,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力不从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啊!

三、谋攻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四、形篇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守,应依靠自己不可战胜,力有裕如;攻,要针对敌方弱点、不足,举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经过力战而胜,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好中最好的。就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战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因而,这些善战者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他所进行的战争的胜利是不会有丝毫误差的,之所以没有误差,是因为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举动是必胜的,是战胜那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任何一个打败敌人的时机。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条件然后再去交战,失败之师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修明政治,确保治军法度,所以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用兵必须注意:一是土地幅员,二是军赋物资,三是部队兵员战斗实力,四是双方力量对比,五是胜负优劣。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质量,兵员质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取胜于弱小的敌方,败亡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一泻万丈,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啊!

五、势篇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治理大部队与治理小分队原理是一样的,抓住编制员额有异这个特点就行了;指挥大部队战斗与指挥小分队战斗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名称不同这个特点就行了。统帅三军兵士,能让他们一定立于受敌而不败的地位的话,就在于巧妙地运用奇兵、正兵;军队所指之处,像以石击卵一样,就在于灵活运用虚实,以实击虚。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译文】大凡作战,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善于出奇制胜的人,他的妙法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就像天地万物的变化无穷,就像江河流水的奔腾不息。周而复始,日月运行就是这样;去了又来,四季更替就是这样。音阶不过五个,但五个音阶融合演奏的音乐却是赏听不尽的;原色不过五种,但五种颜色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原味不过五种,但五味调配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作战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一样没有尽头,有谁能穷尽它呢?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译文】湍急的流水疾速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 鸷鸟疾飞,竟至于毁折,这是击发节奏掌握得准确。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原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译文】人马攒动,纷纷纭纭,在混战中指挥战斗一定不可使行阵混乱 浑浑沌沌,结为圆阵就不会战败。战场上,一方的混乱产生于对方的严整;一方的怯懦产生于对方的勇敢;一方的弱小产生于对方的强大。或严整或混乱,是由各自部队素质决定的;或勇或怯,是由各自所处态势决定的;或强或弱,是由各自的军队实力表现出来的。因而,善于调动敌人的高明的指挥员,就善于故意给对方以假的表象,敌人就会根据这个假像作出相应的错误举动;给敌人一点利益,敌人就一定来取。以小利来调动敌人,以严整的伏兵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因此,高明的指挥员,总是从自己造’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战取胜。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材巧妙地任用’势’。善于任用’势’的人,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禀性,置于平地则静止,置于高峭之地则滑动;方形静止,圆形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下圆石一样。这便是兵法上的’势’。

六、虚实篇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译文】孙子说:大凡先到达战地而等待敌人到来就沉稳、安逸,后到达战地而疾行奔赴应战就紧张、劳顿。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主动来上钩的,是诱敌以利;能使敌人不得前来的,是相逼以害。因而,敌若闲逸,可使它劳倦,敌若饱食,可使它饥饿,敌若安稳,可使它动乱。

【原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文】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劳顿的原因,是行进在敌人无设防的地方;进攻而必取的原因,是进攻敌人不能固守的地方;防守而一定稳固,是在敌人不可能进攻的地方防守。因而,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该于何处设防;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该于何处进攻。微妙啊,微妙啊,达到了无形可窥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以至于不露一丝声息的程度,因而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进攻而敌方不可抵御,那是冲击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撤退而敌人不可追及,那是行动神速,敌人追之不及。我想与敌交战,虽然敌人高筑防御工事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攻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不想同敌交战,只要在地上画个界线便可守住,敌人无法与我交锋,是因为我设法调动它,使它背离所要进攻的方向。

【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文】因此,示敌以假像而我不露真情,那么,我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敌势必分散兵力。我集中兵力为一处,敌分散兵力为十处,这就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态势,那么,我就兵力众多而敌人就兵力寡少了;能以众多兵力对付寡少兵力,与我交战的敌人就陷入困境了。我与敌交战的地点敌人不知道,不知道,那么敌人防备的方面就多;敌人防备的方面多,在局部与我交战的敌兵就少了啊。着重防备前方,后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后方,前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左翼,右翼就薄弱;着重防备右翼,左翼就薄弱;无处不防备,那就无处不薄弱。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就是处处设防啊,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我啊。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文】知道作战的地点、知道作战的时间,哪怕奔赴千里也可如期会合交战;不知作战地点、不知作战时间,那就左翼也难救右翼,右翼也难救左翼;前军难救后军,后军难救前军;何况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依我推测,越国的兵力虽然众多,又于胜利有何补益呢?敌人虽多,可使它无法战斗。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分析研究双方情况,可得知双方所处条件的优劣得失;挑动敌人,可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侦察战地,可知战地各处是否利于攻守进退;小规模的兵力与敌试探性较量,可知敌人兵力部署的或有余或不足等虚实情况。以假像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极至程度,就会不露一丝真迹,使人无形可窥,那么,即使埋藏很深的间谍也不能窥测到实情,即使很有智谋的人也无法设谋。通过以假像迷惑敌人的’示形’方法取得的胜利放置在众人面前,众人不能了解其中的因由,众人都知道我取胜的外在作战状况,而没有谁了解我导致胜利所用的内在方略。因而,我取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而随着敌情变化所采取的应变’示形’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用兵的规律有如流水的规律。流水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趋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实处攻击虚处。水流根据地形决定流向,用兵根据敌情采取致胜方略。战争无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无固定不变的流向。能随着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变化的措施取胜的人,才称得上是神秘莫测的高明者。须知五行是没有常胜的,四时是没有不更替的,日照的时间也有短有长,月亮也有晦有朔。

七、军争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 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战争规律,将帅向君主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什么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两军相对争利之所以难,就难在以迂回的手段达到直捷的目的,就难在化祸患为有利。采取迂回的途径,但引诱凝滞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达到目的,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原文】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军争是有利的,军争也是危险的。全军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全军舍弃笨重器械去争利,那么辎车又损失了。卷起铠甲,轻装快跑,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进,奔袭百里去争利的话,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精悍的士卒在前面,疲弱的士卒在后面,按通常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像这样奔赴五十里去争利的话,那么前军将领必然受挫,按通常规律只有一半人能到达;像这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的话,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然而,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粮食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物资储备就会灭亡。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不了解诸侯国的企图,不能参与结交;不了解并善于利用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条件,不能率军行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用兵靠诡诈立威,依利益行动,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部队快速行动起来犹如疾风;舒缓行进起来犹如森林;侵掠起来犹如烈火;不动时候稳如山岳;难以窥测有如阴云蔽日;发起进攻有如迅雷猛击。掠夺敌乡,应分兵进行;开拓疆土,应区别利害。这些都须比较利害、权衡轻重后才能采取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计谋的人才会取得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原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军政》上说:’用言语指挥听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势指挥看不清就用旌旗。’金鼓旌旗这些工具是用来统一军队视听的。军队行动统一以后,那么,勇武的人不得擅自前进,怯懦的人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办法。夜间作战,多使用火与鼓;白天作战,多使用旌旗。这是适应将士们视听的办法。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敌之兵众,可剥夺其士气;敌之将领,可动摇其决心。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敌人的惰气、归气(乘敌士气衰败、消亡时实施攻击。)这是从士气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严整的部队对付混乱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部队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靠近战场的部队等待远途来奔的敌军,用休整良好的部队等待疲劳困顿的敌军,用饱食的部队对付饥饿的部队,这就是从体力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拦截敌人严整的军队,不要攻击敌人盛大的军阵,这是以权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用兵的原则是:占据高地的敌人,不要去仰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要去迎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可跟踪追赶;精锐的敌军,不要去进攻;充当诱饵的小部队,不要去吃掉;回撤的敌人,不要去遏止;包围敌人要网开一面;陷入绝境的敌人,不可逼迫太甚。这些都是用兵的原则啊。

八、九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将领向国君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滞留,在’围地’要巧出奇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甚至国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 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诸侯屈服,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诸侯,用各种小利来引诱诸侯疲于奔命。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打仗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将领有五个方面的性格偏执是危险的:勇而无谋、一味死拼,可以诱杀;贪生怕死,畏葸疑惧,可以俘获;浮燥易怒,刚忿偏急,可以凌侮;矜于名节,可以污辱;过于仁慈,可予烦扰。大凡这五个方面,都是将领素质上的缺陷,是用兵的大害。全军覆没,将领被杀,一定因为这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因而,不能不看清这个道理啊。

九、行军

孙子曰:

1.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2.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3.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4.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5.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半进半退者,诱也;

6.杖而立者,饥也; 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

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7.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1、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2、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

3、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4、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5、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6、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7、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十、地形

1.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3.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4.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5.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

1、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2、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3、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4、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

5、所以说: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十一、九地篇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多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这种战地称为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称为轻地。我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先占领于敌有利,此为争地。我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进来,此为交地。多国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称为重地。山森、险阻、沼泽等大凡难行的地方,称为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回归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便可抗击我大部队的地方,称为围地。迅速奋战便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灭亡的为死地。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战;在轻地不要停留;在争地,敌若占据,不可进攻;在衢地则注意结交诸侯;在重地,则掠取资粮;在圮地则迅速通过;在围地则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通常人们称赞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不相连续,大部队与小部队无法相依恃,官与兵无法相救援,上下级无法相统属,士卒离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无法统一行动。符合自己的利益就立即行动,不符合自己利益就停止行动。或许有人问:’敌军甚众,且又整肃,将向我进攻,我该如何对付它?’回答是:先干掉敌人所珍爱所依恃的方面,那么,敌人就被动屈从了。用兵的情理是以神速为主,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经由敌人料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未加戒备的地方。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译文】 大凡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人腹地,士卒们心志专一,敌人不能战胜我;掠夺敌人富饶的乡野,三军的粮食给养就充足了;认真养练部队,不使他们疲劳,鼓舞士气,积聚力量;部署兵力,设计谋略,要使敌无法测知我方虚实、意图;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至死也不会败退,死都不怕,士卒自然人人尽力作战。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时反而军心稳固;入敌境纵深之地,士卒自然依附而不敢涣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然会拼死战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用整治,也会加强戒备;不用征求,下情自然上达;不用约束,也能亲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纪守法;迷信活动自然停止,士兵也不再疑虑,至死也不会逃逸。士卒们不留多余的财物 ,不是他们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不是他们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湿衣襟,仰卧的泪流满面,一旦把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时,便都有专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击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尾部,它的头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腰部,它的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或问:军队可指挥得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 可以。吴人与越人是相互仇视的,当他们同船过渡突遇大风时,他们相互救助起来如同左右手。因此,缚马埋轮,是不足以倚恃的稳定军阵的办法;三军严整、勇敢如一人,靠的是治军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发挥其战斗力,靠的是巧妙地运用地形。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携手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将部队置于不得已的情况下形成的。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译文】 统帅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而幽密深邃,公平严正而整肃有方,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无知。常改变所行之事,常变更所设之谋,使人无法识破用意;驻扎常变地方,行军常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捉摸真实意图。将帅给部队下达战斗命令,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重地,捕捉战机,发起攻势,焚舟毁桥,砸烂锅灶,像驱赶群羊一样,赶过去,赶过来,没有谁明白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三军之众,将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就是领兵作战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译文】 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专一 越浅,士卒越容易离散。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敌国作战的地方,称为绝地 四通八达的战地为衢地 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叫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叫轻地 背靠险固前路狭窄的地方叫围地 无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将很好地统一士卒心志,在轻地,我将注意使部队保持连续 遇争地,我将紧紧地从后驱赶部队快速前进 在交地,我就要谨慎地加强防守 在衢地,我将巩固与加强同诸侯国的联系;在重地,我将注意保证军需粮饷的不断供应;在圮地,我将率部迅速通过;在围地,我将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将向士卒表示必死的决心。士兵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奋战,陷于深重危难境地就非常听从指挥。

【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译文】 不清楚各诸侯国企图的人,不能参与外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及其运用原则的人,不能领军作战;不用向导的人,得不到有利的地形,类似这四五个方面的事,有一个方面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军队。所谓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及时调动民众与集结军队;兵威指向敌人,那么敌人的外交就无法成功。因而,不必争着与任何国家结交,也不随便培植他国的权威,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众、士卒,把兵刃指向敌国,那么,敌国城池可拔,国都可毁。实行破格的奖赏,颁发非常的政令,驱使三军部队像使唤一个人一样。授以任务,不说明意图;告诉他有利的条件,不告诉他危险的一面。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会拼死奋战获得生存,士卒陷于死地,必然舍命奋战以求生。兵士们陷入危险境地,才能主动地奋力夺取胜利。领兵作战这种事,就在于假装顺着敌人的意图,我则集中精锐兵力指向敌人一处,哪怕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原文】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 决定实施战争的时候,就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研讨,制定战争计划。敌人出现可乘之隙,一定马上攻入,首先夺取敌人所心爱的部位,不要与敌约期决战。执行作战计划一定要随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来争取战争的胜利。因而,开始要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如同脱逃的兔子一般敏捷,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

十二、火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起风之日也。

【译文】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焚敌营栅人马,二是焚敌’委积’,三是焚敌辎重,四是焚敌武库,五是焚敌交通要道设施。实施火攻需具备一定条件,点火器材必须平日准备好。发动火攻要依据一定天时,具体点火要有恰当日子。所谓天时,指气候干燥的时期;所谓恰当的日子,就是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大凡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的日子,都是风起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译文】 大凡火攻,一定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策应措施。从敌方内部放火,则早派兵在外策应。火已烧起敌兵仍镇静的,要等待观察,不要急于进攻;待到火势最旺时,可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也可从外施放,不必等待内应,按准确的时机发火就行。火施放在上风,不要从下风进攻。白天发火以兵从攻,晚上发火不要从攻。大凡领导作战一定要熟悉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并根据火攻应循遗的自然规律紧紧把握住火攻的时机。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译文】 用火来辅助进攻者高明,以水来辅助进攻者强大。水可以阻隔敌人,但不如火攻那样直接剥夺敌军实力。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 仗打胜了,城攻取了,但不能因之建立功业、巩固政权,那是危险的,这叫白费力气。因此说,英明的君主应该很好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应该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是于国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处于危险境地不要交战。君主不可因为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领也不能因为一时恼火而命令作战。合于国家长远利益就行动,不合符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转化为高兴,恼火可以转化为喜悦,但灭亡了的国家却不可再存在,死掉人也不可能再活过来。因而,明智的君主应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优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个问题,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啊!

本篇的要点在于修,即修功,巩固胜果,把敌人的力量吸收到自己内部,人员,武器,物资等,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孙子重利的原则在此篇得到完全体现。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只有在合于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行动。世俗之人则恰恰相反,以性格、情绪、恩怨……为行动的一时动因。结果逞一时之快,得来的只是利益的损失,陷入更恼火、更后悔的境地。

不能简单地把利看作钱、财富,它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主动权、士气、人心、信誉、威慑等。

开战前,不应立即考虑如何打胜仗,而要考虑此仗的结果是否对己有利。如果是,才可以集中精力考虑如何取胜;如果否,应该坚决地避免战斗的发生。

十三、用间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出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日耗资千金;国家内外动荡,人们疲惫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达七十万家。相持数年来争夺一朝的胜利,却因吝啬爵禄金银,不愿使用间谍,以至不知敌方情实的人,是不懂仁爱到了极点啊!这种人,不配为军中统帅,不配为君主的辅臣,也不是胜利的把握者。英明的君主、贤能的将帅,之所以动辄就能战胜敌人,成功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们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从鬼神取得,不可从往事中去类比,也不能用度数去应验,一定只能从人的口中得知,这种人,就是了解敌情的人。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译文】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一齐使用,没有谁能知道其中奥秘,这便可称为一条神妙的纲纪,是国君的法宝。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朝内官员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之反过来为我效力;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况,让我方间谍明白并有意识传给敌间;所谓生间,就是能亲自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译文】 军中的亲信,没有比间谍更亲密的了;军中的奖赏,没有比对间谍的奖赏更丰厚的了;军中的机密事务,没有比用间更为机密的了。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间谍;没有仁义的德行不足以驱使间谍,没有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得到真实的情报。微妙啊,微妙啊,无处不用间谍。用间所谋之事未行却先被人知道,间谍以及他所告诉的人都要被处死。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译文】 凡是要攻击某敌军,夺取某城邑,斩杀敌方某重要人员,一定要事先了解敌方主管将帅、左右亲信、传达报告的官员、守门的官吏、门客幕僚诸人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查探清楚。一定要查出敌方派来的间谍,获得后以重金收买,诱导他为我所用,这样,反间就可以得到使用了。从反间了解到情况,就能从敌方找到恰当人选,乡间、内间就可得到使用了。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情况,死间就可散布假情报,并可让他告诉敌人;由于从反间了解了情况,避开了危险,生间就可如期回报。五种间谍的情况,主君必须掌握,掌握这些情况的关键在于反间。所以反间的待遇不能不特别优厚。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从前,殷代兴起之际,伊挚在夏当间谍;周代兴起之时,姜子牙在殷搜集情报。因此,明君贤将中,能够以很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必定成就大功。这是军事的要点,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本篇的要点在于:微。即没有哪个地方不用到间谍,没有哪个间谍不是微妙的。微哉,非智者不能用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