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 园
曾经无数次地构思着理想的家,但无一不庸俗可笑,于是在一次次的确立后又一次次地否决。但是这一切只是在读过沈从文的《边城》之前。
川端康成以伊豆为第二故乡,他发疯似地爱伊豆,追随伊豆,同样的感觉,我以那湘西小城为精神家园。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是发自内心的爱。
我一直认为,一边读《边城》,一边听黄磊的《等等等等》是莫大的享受,我欣赏,应该说是崇拜那一片纯洁。一条清亮的渡河,四周翠绿的小山,可爱的塔,以及翠翠和她爷爷的小屋,再加上一条大渡船,以及发生在渡船上单纯可爱的争执,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并且和谐。这里是无与伦比的,也许景色比不上桂林的清秀,更不及泰山的雄壮,但这儿的人,单纯得近乎透明而善良的人,使我固执地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比得上。他们可以为了付给老船夫钱而与老船夫争得面红耳赤,这在我们所谓现代人看来是可笑且不可思议的。这不得不使我又牵扯到一个沉重的话题上:人性。
难道一切都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吗?难道我们正在向着更深一步的卑劣进化吗?我想我不能乱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我还只是个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我的观点是很浅薄的。但光就我所闻所见,无一不印证了我的猜想。事实有很多。
也许湘西也在发展,她也业已脱去那份可爱及单纯,一切只能在沈从文的文章里见得,我不得而知。我的不少好朋友想去湘西山区支教,我也曾想过,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也许会正是我的热爱毁了可爱的边城。也许我们是在希望让边城更好,我们毫不吝惜地挥洒汗水,尽自己所能使它发展,最后发现她已成了另一个上海,抑或是深圳,再也没有那让我们喜爱的人情单纯,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复杂。而我们也将发现这是我们亲手造成的。我不敢再想,也努力地劝朋友打消这个念头,但是湘西在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我自私地希望边城还是几十年前的边城。也许我不会去湘西,一次也不会,我不愿破坏我的理想,我只希望永远地保存那纯真的家园。
边城是我的梦,是我的精神家园,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她不可替代,她是唯一,最美的唯一。
【点评】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但却以破坏纯朴民风和美好人性为代价,沈从文在《边城》里表现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小作者的梦,也是他理想的精神家园。文章从寻找理想的家起笔,写对“边城”的热爱和崇拜,以及对“文明”殃及“边城”的担忧,体现了作者深广的人文情怀。
篇二:家 园
当夜的幕布抚平了白日的喧嚣,一切都沉寂下来的时候,我安静地坐在书桌前,随着缕缕微风,开始在这“空灵的世界”中找寻。
整片整片的蓝,那是海。
我衷于这醉人的蓝。喜欢站在海边,想着过去,想着未来。它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澎湃。正是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使我觉得大海有极致的美丽。在它平静的表面下,沉淀着人类最深最深的情感。我捧起海水,一串串的,从我指缝中滑落,滴落在海面上,一颗颗的,像极了一滴滴的眼泪。眼泪?我突然间想起了安徒生先生笔下美丽的“小人鱼”——海的女儿。
她好吗?我轻轻唤一声,海面有一丝波澜。接着,我便看见一个女子向我走来。我们渐渐靠近了。是,她是往日的“小人鱼”,可是……她花瓣般的肌肤被得褶皱了。优美的身段也有些臃肿,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含着忧郁。她还是不能开口说话。也许她读懂了我目光中的疑惑。拉起我的手,纵深游向大海。
我有些高兴地忘乎所以了,我陶醉着,闭上眼,尽情地想象海底的王宫。王宫的地面上铺着细细的沙子,是蓝色的吧;树上还有金灿灿的果子,还有穿梭于海底的鱼儿;还有蚌壳……想着想着,我突然打了个踉跄,正想抱怨着,我眼开了眼。
惊呆了!这里没有蓝色的沙子,有灰黑的淤泥;没有金灿灿的果子,有满地的石头;仅剩下的鱼儿也瘦得只剩下一双渴望的眼睛……,这里似乎遭遇了一场劫难。
小人鱼忧郁的眼睛里终于流出了泪水,晶莹的泪水刺得我心里生疼。
我明白了,如此艰辛的生活消磨着小人鱼原有的美丽,清澈的海水里停留了太多浑浊的东西,而这些,都是人类的盲目和无知造成的。我也哭了,我分不清楚我泪水里的滋味。
我要离开了。我想让小人鱼摆脱生活的困境,邀请她重回陆地。她摇摇头,又向深海里游去。
是的,大海,才是她的家。
我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我想大哭地告诉世界“救救小人鱼”。心里的呐喊在面对着漆黑的夜空时,显得格外单薄。冷峻的黑色,使万物渐渐舒展开来,包括人类的思维。
在经过了无数个黑夜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拥有最清亮光线和最火红的太阳的黎明。
人类终于清醒了。
我又看到了击碎在岩石上的浪花在欢腾着,嬉戏着……
我笑了。
小人鱼生活得还好吗?三百年后,她是否拥有了人类一个不灭的灵魂?
想着,我沉默了。
也许,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对小人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类的爱与人鱼的爱是同一种爱,这种爱没有边界,只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家园。
仿佛,我又站在海边。
想着过去,想着未来。
【点评】
作者借助寓言的形式,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地球是人类与一切生灵共有的家园,人类必须以博大的爱心呵护自己的家园,仅以人类自己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家园和家园里的成员,是愚蠢的。这样的主题突破了“爱家园”的一般性思考,使文章更具深度。
篇三:家 园
我提着沉重的旅行包,与一群终日奔忙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一起,站在地铁站台的一串金属脚印上候车。我正想像着头顶上的城市在怎样的高速运转着,一班地铁已呼啸着到站了。
随着车门“呼”的一声打开,早已等候在车门前的两列队伍默契、迅疾地鱼贯而入。因为是始发站所以车厢内空空如也。每列队伍中的前三位跑到正对车门的座位前,而紧接着的三位分别向左或向右横跨一、二、三步——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准确无误。6个人分别在座位前一字站开,接下来的一秒钟大家轻轻坐下——慌忙但不凌乱。我不由得看呆了,胡乱找了一个位置坐下。
只一会儿工夫,列车已关好门,开始启动了。我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行李,再抬头,见车厢中几乎所有的人不是坐着看报纸,发短信,就是站着看报纸、发短信。女人穿着一看便知是精心搭配的服装,脸上化了似乎不经意的淡妆,男士则一脸专注——那表情、姿势也许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所谓更现代的生活方式的显露吧。每个人似乎都低头在忙自己的事,我也不好意思地把头低下了。车厢外是一片黑暗,车厢里不时有风拂过面庞,夹带着浓浓淡淡的香水味道,让我体验了什么叫“精致”的生活。
不知过了几站,我忽然听见一个略带苍老的声音:“能不能让一点点位置给我坐一下?”我抬起头,发现说话的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左眼戴着一个金属眼罩,手扶着栏杆,一副疲惫不堪站立不稳的样子。她一边对我边儿上的人重复着刚才的话,一边伸出另一只手想摸索一点儿坐下的空隙——只可恨地铁的座位刚好容下6个人。我急忙站起来让出位置给她。她坐下来,又似乎很不安地执意拉我一同挤一挤。我笑了笑告诉她不用了。
一时间,我责怪自己低着头以致连这样急需帮助的人也没发现,然而我更纳闷为什么这么多坐着的人个个连眼皮都不抬地只顾低头看报纸、发短信。耳畔仍不时地传来那个妇女低低的呻吟,只是此刻她的呻吟声在我耳中似乎幻化为另一个声音……那是繁华的老城隍高庙附近的一个公共汽车站台上,一个穿着蓝色布衣、玄色布裤,满脸油污的男人抱着公交站牌长一声短一声对着过往的汽车、行人喊叫,没有人听得懂他在叫什么,他只是用最尖厉的声音喊出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语言。除了一对在寒风中相拥的情侣咕哝着“疯子”外,过往的人群就和现在车厢里的大多数脸一样——没有表情。
而此时我身处这个几乎人人衣冠楚楚的车厢里,耳边似乎又回荡起那尖厉的叫声,它像一双无形的手,要撕破那一张张呆板的脸。它召唤的该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别人,更是对社会。如果时代真如这黑暗中的列车一般飞驰着,难道在连接每两个站点间的时间里,这个大都市的所谓时代精英们就该低着头消磨每一段安适的时光吗?如果长长的车厢里所有的人都认为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只是我没抬头没看见,那么这比视而不见的冷漠更多了一份自慰和推托,可悲也更可怕。
忽然一片阳光洒进了东厢,原来列车正出了黑暗的地铁隧道,驶上了郊外阳光下的铁轨。不少人在强烈的阳光下合上报纸关上手机,抬起了头注视着周围。就让这温暖的阳光晒一晒这都市中的地铁吧!
【点评】
越是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越容易出现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遗忘。本文所写事件虽小,也很常见,但作者将其放置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大都市中,一群时代的精英人物身上,就赋予了其更强的针对性。文章构思欲扬先抑,“地铁”具有象征意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9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