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作者佚名,出自汉乐府《乐府诗集》,内容是描写的南方的一个采莲工作场景。
乐府是古代中央级别的音乐管理机构。从周朝开始,古代政府对音乐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诗经》中的诗,就是采诗官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歌占了大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如此。秦朝时代很短,不是很重视,但是同样设置了乐府。汉代延续了秦朝的机构管理办法,乐府用于管理音乐,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品,同时召集文人进行创作。
而在民间收集的这些歌是经过挑选的,比较好的。因为是自然生长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趣。
《江南》的歌词就是采自南方民间小调。
江南可采莲
江南的这个地方可以采莲。莲蓬,莲子可食。最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采莲就是采莲蓬。
莲叶何田田
何:多么。莲叶非常的茂盛。田田:茂盛的样子。叠叠层层、迎风招展,茂密又动来动去,飘飘摇摇。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在莲花的叶子底下欢快地游来游去。可以感觉到采莲的小姑娘的心情非常愉快,可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坏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来。高手写诗不明写,但是能让人从字里行间感觉出这种快乐。写鱼的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快乐。人心情好了,看什么都快乐、开心。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是不是真实情况呢?未必。毕竟写诗,唱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叫做互文。就是参互成文,上面说的是这个事也在下面发生,下面说的也是这个事也在上面发生。实际上并不是强调东南西北,而是说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真的强调到东市买什么,到西市买什么,只是说我跑遍了城里的市场买齐了这些东西。这就是互文修辞手法。
《江南》这首歌是唱的,前三句是独唱,后四句是合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曲子在汉乐府的《乐府诗集》中是放到“相和歌辞”里面的。歌就是带音乐的词,辞就是歌词,相和就是你唱一句、我唱一句、还有合唱(多声一起唱)、轮唱,都是音乐术语。
整个场景就是描写了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诗作为文学作品特点和历史记载不一样,历史记载是比较生硬、理性,看不到形象的东西。南方有莲花,莲蓬成熟的季节,人们都去采莲。文学作品则可以给我们一幅画面,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想象到古人生活状态。这种感觉是非常感性、非常形象的,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好像我们穿越过去一样。
《江南》是第一首描写采莲生活的,表现这种美景,劳动乐趣的诗歌。
这首作品,其实文采并不讲究。因为民歌是老百姓自发的一种创作,咱们很难从文采的角度来评价。最自然的,最朴实的文字,虽然缺乏文采,却往往能达到文采不能企及的效果。
在东汉末年曹植之前,古人对文采的要求、理解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只要能表达就行,词句不讲究修辞,即便有,也是自然形成的。这类作品都很古朴,很朴拙,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效果。作为一种古朴的风格,却别有味道。
到了南朝乐府,有个《西洲曲》,也是写采莲,就明显风格有所不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句子更加整饬,表现手法也相对复杂,出现了另外一种美感。
因为汉乐府的作用,整体文化水平上升,民歌和诗人创作越来越多,音乐发展跟不上歌词创作,就出现了“徒歌”。徒歌的出现导致了汉字音韵学的大发展(又是曹植梵呗发端),并最终形成了平仄格律概念,在盛唐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我们从小唐诗读得多,理解的诗都是有格律规范的徒歌。所以当我们读到《江南》,就觉得有点奇怪,感觉不像我们心目中的诗,其实只是音乐、文化和历史不断演变前进而已。
现在有很多人为古诗配上音乐演唱,这肯定和原来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不过倒是符合诗歌的初衷。
《甄嬛传》里安陵容唱的就是改编自《汉乐府·江南》的曲子,也很好听。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我们将这首诗理解成一首江南小调,就明白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9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