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修身”的宗旨:一是修己成人,二是修己安人,三是修己善群。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道德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是道德的本体。
1.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出自汉代李陵《答苏武书》。人们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指朋友相交要知心。
2. 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
出自宋代《名贤集》。人虽年老,雄心仍在;人虽贫穷,德行不能有亏。
3. 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
出自《荀子·不苟》。君子行事,不以看似难得,却属于不正当的行为为贵。
4.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出自《增广贤文》要把钱财看做粪土一般低贱和微不足道,而仁义道德才价值千金。
5. 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 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6. 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疢疾
出自《孟子》。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
7.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出自唐代徐寅诗《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释义】人活着的时候,品行高尚,被世人称颂,死去之后哪还用得着树碑立传呢?
8.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尚书–大禹谟》,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9.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出自《韩非子·观行篇》,意思就是:人不借助镜子,光凭眼睛不能修整自己的胡须和眉毛;不通过道术,仅有智慧不会发现自己行事的失误和偏颇。
10.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出自《吕氏春秋·本生》。憎:通“闷”,心情不舒畅。意思是: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9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