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塘退士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下评“千古丽句”,又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下评“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此前小楼已经精读过,今天,我们就一起精读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看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为什么会被评为千古丽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判官,大和七年(833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史书记,时韩绰任判官,两人交情颇深。大和九年杜牧入朝为监察御史,抑郁不得志,作此诗寄韩绰以表思念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迢迢,形空江水悠长遥远。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但“草木凋”不符合全诗的格调意境,疑是传写之误,江南因地气温暖,故虽秋尽,草木依然未凋零。
青山隐隐约约,江水悠长遥远,秋天已将过去,但江南的草木依然尚未凋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扬州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记载了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是指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于桥上吹箫,故得名。
玉人,美人,即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指风流俊美的才子,这里“玉人”既可指歌女,也可指韩绰。
教,多义,在这句诗中,可指韩绰教歌女吹箫,也可指韩绰让歌女吹箫,
“玉人”和“教”的多义性,使得这两句诗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但这并不影响诗的意境和审美,正是可言不可言这间,让我们更能体会内蕴的情趣和微妙的思绪。
杜牧的这首诗,写得风流秀曼、风神摇曳,在对友人韩绰的调侃戏语中,表达出诗人对扬州的无限留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此时,诗人已在长安为官,自然是看不到江南的,但是,文人的视界从来不会时空的限制。在诗人留恋的眼神之中,他看到了隐隐约约的青山,看到了遥远悠长的江水,看到即使已是秋天的末尾,但是依然草木清丽的江南。
在诗人留恋的眼神之中,扬州就曾经让诗人留恋的每一个佳人,一直风流清丽,让人怀念。
这两句诗,以高远的视角,清雅的笔调,描摹出一幅清丽秀曼的江南图景,在整体上渗入诗人对江南浓郁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视角缓缓收缩,最后聚焦在韩绰的风流,带出扬州的风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诗调侃韩绰,无论是教美人吹箫,还是让美人吹箫,都显现出韩绰高雅的风致。而韩绰的高雅致,背后蕴寓的是扬州风流高雅的精神。
扬州的每一座桥,都是用文化的积淀大砌成,桥上走过的每一个人,都浸润着扬州的风流气韵。明月映桥,玉人吹箫,此中风流,自可流溢千古。
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将二十四美人桥上吹箫的美丽传说融合其中。读之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之上,美人身姿曼妙,洁白光润如同玉人,朱唇轻启,风调悠扬箫声的飘荡在扬州月光皎洁的夜空之中,回荡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之中。
所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被评为千古丽句。
千古扬州诗,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最得扬州风流清丽的精神,故此诗亦可称千古丽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1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