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里的一章。
《步出夏门行》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的时候写的。他在这首诗里描写了河北一带的风土人情和景物山川,并抒发了他个人的雄心壮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地步。而《观洽海》这一章是其中写得尤为出色的之一。
毛泽东于1954年在秦皇岛北戴河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的下半阙是这样的: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里所说的魏武,指魏武帝,也就是曹操。所谓”遗篇”,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篇作品。”东临碣石”、“萧瑟秋风”,都是《观沧海》里的句子。毛主席在北戴河眺望着白浪滔滔的汪洋大海,不禁想起了一千多年以前曹操所写的这首激动人心的詩篇,并即兴填词。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头两句起得很平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去俯视大海。碣石山在今天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下两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渤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島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只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渾然的气势,給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吸引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深邃、那么辽周。然而沧海并不总是这样安宁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那平稳的海面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詩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帶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詩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饶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銀河,斜贯在太空,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可是詩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想象力是多么地惊人啊!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泳志”,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每一章的末尾都要重复一遍。它们和整首詩的内容沒有关系。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純而又饱滿,丰富而不琐細,好象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詩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向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惰。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现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近似的摹似 ,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現出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透过它,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的胸怀,并且曲折地看到了建安的时代精神。曹操生活在动落的东汉末年建安时代里,做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学家,他一方面清醒地正视着现实,一方面又追求着太平統一天下的理想;对生活充满了进取的、乐欢的、豪迈的、昂扬的精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2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