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江雪的作者是谁(写出有关雪的诗句 )

江雪的作者是谁(写出有关雪的诗句 )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

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

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那就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有多绝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几乎人人都知晓的千古名篇《江雪》。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当然这是官方翻译,你会发现寥寥几字便把周围的一切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要不说古人怎么厉害了,真的是短短几字,便把一切苦楚写得风轻云淡,其中内心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懂,

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要想深入了解这诗,还得看我给你娓娓道来:

翻开柳宗元的人生履历,我只能说,这哥们是真的惨。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按道理说:这哥们吃得穿得都不愁的,但奈何他出生的时间不对,

为什么说不对了。

来让我们细细看看,这又得扯到另一件事情上面了,对于唐朝的历史,史学家一般从安史之乱开始划分,分为前期和后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763年嘛!而刚好柳宗元就出生于公元773年。

柳宗元的一生挺传奇的,见证了大唐的万国来朝,也见证了唐朝慢慢的土崩瓦解。不过有一说一,在那个时代:诗人还保持自己的秉信!确实是很可以的,毕竟怎么说了,要恰饭得嘛,对吧!很多同行走着走着也都散了。

但柳宗元是个人才,有文人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时候母亲的启蒙教育给柳宗元很大的帮助以及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哥们幼年在长安度过,耳濡目染下他也能看得出朝廷的腐败无能,还有社会的危机。

重点来了 他九岁的时候遭遇建忠之乱,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住所夏口有见识到了潘镇割据的战火。

对于小柳宗元来说,他没办法,他生活在这个朝廷慢慢衰落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你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比别人厉害。

公元785年也就是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公元792年开始,柳宗元的人生就要开始有了起色了!公元792年这哥们被选为乡贡,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他逮住机会,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他中了进士及第,直接名声大振。

要不为什么说这哥们惨嘞,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有可能出差错。不久!他爹柳镇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对于他和对于他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对于柳镇来说,他终于可以看见直接的儿子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启航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对于儿子来说,这一下打击可能来得有点深痛,二十几岁的年级失去父亲可能是一个很难受的年级,如果年岁小一点,忘却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不会那么痛苦,如果年岁大一点,自己慢慢有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可能也会看得开一点,但在二十多岁这个尴尬的年纪,羽翼才渐渐丰满,很多事情也需要的父亲的帮助以及开导,你会反省,也有可能会想不开,这种失去至亲的感觉可能会折磨你很久很久。

好处是也可以慢慢让一个人的变得更加成熟,会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事情,性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各方面也可能也会有点点滴滴的影响吧!

在柳宗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没有子女不会想着说,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骄傲的一面。

悲伤归悲伤,但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公元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二十六岁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后面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后面,经历了这些事情慢慢有了对于黑暗腐败的政府有了更深的了解,心中渐渐开始有了改革的愿望!

在这个改革期间,805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后面在王叔文的掌管朝政之下积极施行改革推进,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然到这改革还是没有成功,后面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护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后面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这是“永贞内禅”这哥们上来一继位就不得了,毕竟他跟宦官一伙的,上来就打击以王叔文一伙的政治集团,到这基本差不多要结束了,前后一共持续了180多天。

2、被贬之后,柳宗元写出了人间最孤独的雪景《江雪》;

柳宗元这篇《江雪》创立于805年后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同时创作的还有《小石潭记》,但是在这里我们不细讲小石潭记,只说《江雪》。

有一说一柳宗元挺难的!柳宗元早年和妻子杨氏生下一孩子,但是早早就夭折了,雪上加霜的是后面妻子也因病去世,后面来柳州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基本都去世了,不过还好的是母亲还在。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卢氏也去世了,到这里的话,柳宗元的亲人真的基本去世的都去世了,再到后面创作《江雪》。

全篇看下来,你都可以发现都是在写雪,《江雪》是那种你浅进如画的作品,你远看你会发现千山之中没有飞鸟的痕迹,万径之内没有人的踪影,整个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而且最离谱的是后面他直接引出了孤舟和独钓,他直接对应了前面的千山和万径,前文柳宗元给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浩瀚无边,后文托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和茫茫白雪之中,一翁一舟独钓与寒江,何等的孤寂凄凉
语境凄凉萧瑟,万物凋敝,看似感时伤怀,寄情于景。特别藏头的“千万孤独”好像更坐实了这一点,但在我看来,一切恰好相反。全诗最让人动容的是后两句,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一位老人如此无助。

但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垂钓?只有两种可能:心甘情愿与身不由己。

若是心甘情愿,全诗的基调就发生了反转,豁达开朗,笑对风霜,自不必提。若是身不由己那自然是为了谋生,也就是这种意向让人觉得凄凉。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绝望孤独的意向为什么不写作“独坐寒江雪”呢?仅仅是为了合理性吗,或是为了对仗工整?

钓字在我看来有更深的含义,它代表了一种反抗,不屈服、或者说挣扎。即便在这种极端不利情况下,老人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平静的坚强,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如果将本诗剩余十九字比作一口断绝生机的棺,那这个“钓”字就是就是穿透寒冷,直击心灵的一团火。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列位会发现之前的寒意一扫而空,所谓的“绝、灭、孤、独”仿佛都被这把火点燃,剩余的十九个字都成了一位仁人志士不屈之心最强有力的搏动。千万孤独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也许作者觉得藏头还不够,他还要做一些省略,也许补全之后,它会变成:虽千万人吾往矣,孤且独也何惧哉?

如此看来,全诗要表达的也许并不是孤独,而是“不悔”。

万籁俱寂,神情孤傲,在永州一带,一住就是十年,柳宗元一边是处境孤寂,心境凄凉,一边又是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政治理想充分自信,这就形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

3、《江雪》中柳宗元藏着孤独和无悔

我觉得最升华的部分是最后两句,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真实志向,前面两句借用自然景观其实突出的是作者的心境,回顾以往的人生选择,作者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是令人佩服的路,但是那条路却很崎岖和孤独,很难得到认可,最后两句出现的孤舟和钓鱼的老翁似乎是在比喻自己,虽然这条路难走,但是还是无悔地选择走下去,如此寒冷的天气划着小舟,认真地钓鱼(比喻自己虽然有了一定年龄,但仍然选择继续做下去,不会因为天冷和道路崎岖而选择退缩),千古名句的背后这就是那个年代少数人才有的令人敬佩的气节。

我感觉江雪是一篇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开头每一字取出,千万孤独,因为在这几年里,柳宗元的亲人基本大多都去世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都已去世,望着寒江、孤舟、老翁。

可能也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便写下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江雪》,

独钓寒江雪,钓什么了? 悼念至亲?悼念故人?还是悼念人生这一切的种种!

钓”字是近乎静止的画面里唯一的“动”。纵然鸟已飞绝、人踪已灭,可寒江的表面下依然有生命在呼吸,给予孤独的老翁一点星火般的希望。苍茫雪景里,生机并未断绝。

请试想一下,有一老翁,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满目皆白,四周寂然,落雪声清晰可闻,鸟兽皆已走远,旁人也不会再来叨扰。江面成镜,小舟独立,老翁静默无言。江面忽然跳动起来,泛起一丝涟漪。这如何不叫人喜悦?老翁此刻便不觉得孤独了,因为他发觉自己并不是完全的茕茕孑立,冬天也并不死寂。

老翁钓的不仅仅是鱼,他钓的还是希望,是孤独之人眼中渺茫的希望,是历经千般万种磨难,看惯亲朋生死离别,却依旧不愿意放弃寻找的希望。

跨越千年的孤独与惆怅,总有后人会理解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会理解他的郁郁不得志,会理解他在面对梦想破灭后的悲怆,也会理解他在经历了人间冷暖生离死别之后的坚持。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