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苏轼最伤感的一首词)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苏轼最伤感的一首词)



大文豪苏轼,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要说这天下有没有天才,那肯定有,李白就是佼佼者。但要论这世上有没有全才?这就很难说清楚了,不过苏轼肯定是最接近全才的那一个。

苏轼的诗词我们是最熟悉的,在诗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实除了诗词,苏轼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曾经入选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在散文界,苏轼也是一位大家,因此入选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外苏轼在绘画界也很有名气,特别擅长绘画怪石、墨竹等。最可怕的是,苏轼还是一位鼎鼎大名的美食家。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在惠州一边吃荔枝,一边发现了羊蝎子的吃法,到了海南又吃上了烤生蚝。

这样一位全才型的人,在中秋节,又会留下怎样的诗词作品呢?苏轼在中秋还真留了比较著名的作品,其中有三首词,流传千古,每一首所写的时间都很特别,基本代表了苏轼的三种人生境遇。

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在密州做知州,也算是地方大员了。但是苏轼高兴不起来,为啥?因为这一年中秋,已经是苏轼和弟弟苏辙分别未见的第七个中秋了。

早年苏轼和苏辙一同在朝廷做官,完全可以朝夕相对,兄弟感情别提多好了。可是苏辙积极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被撵出去了。

苏轼心里很不爽,也跟着反对王安石变法,当然只是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可是王安石觉得这家伙影响太大,会妨碍变法大计,所以也把苏轼给弄出去做官了。

王安石对苏轼还不错,不仅没贬谪他,还在外地给他升官了!苏轼先在州做了通判,后来又跑到密州做了知州。在密州的这段日子,苏轼可谓是相当潇洒,那首《江城子,密州狩猎》就是在这一时间段所写。

虽然他在词作中称呼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是当时的苏轼才不过40岁。他倒不是为了自己的年纪感到遗憾,他只是觉得少了很多和弟弟苏辙相聚的时间罢了。

公元1076年,40岁的苏轼还在密州任职。这一年的中秋,他想到了7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心里百感交集,这才写了这首词。

词的整体前半部分,都是在讲述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思考,肯定是喝了不少酒,所以迷迷糊糊的。一会儿要上天,一会儿要去月宫。

但是词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内心的感情。本是团圆的中秋夜,此刻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却天各一方,谁也看不到谁。

此时苏轼的心境,恐怕只能用王昌龄的这句诗来抚平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虽然兄弟俩天各一方,但彼此思念着对方,而且彼此都能看到同一轮月亮,这还不够吗?最后苏轼才会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紧接着,1077年,苏轼就调任徐州了。这个时候他终于有机会与弟弟苏辙短暂重逢。苏轼喜不自胜,为此写下这首《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逢的两兄弟,不仅为重逢感到高兴,也为即将离别感到揪心。此时的苏轼,还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没有经历多少磨难的青年才子。

第二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时间来到了1080年。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1年,苏轼差点被杀,好在朋友多,救了他一条小命。

这一年的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你说苏轼能高兴吗?他虽然兴致勃勃地到了赤壁游玩,先后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是他忧伤的心情,依旧可以从这首《西江月》中感受得出来。

死里逃生以后,苏轼真的感受到了世事的确是一场大梦,人生太短暂了,能够经历几次这样凉爽的秋天呢?

从关键字眼,我们就能感受到苏轼的心境:

  1. 首先是秋凉,这哪里是秋凉啊,这分明是心里拔凉拔凉的好不好?
  2. 其次是常愁,这里愁的也不是客人少,愁的是自己的人生境遇罢了。
  3. 再者是孤光,这哪里是光感到孤独啊,这分明是词人自己感到孤独罢了。
  4. 最后是凄然,好家伙,直接摊牌了,我苏轼就是很不高兴!

其实我们要理解苏轼,40岁之前的苏轼,人生一路顺风,少年时高中进士,又被宋仁宗看成了宋朝未来的宰相,套上了一个主角光环,青年时期又做到了一方太守,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到了40岁以后,苏轼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突然遭受惨痛打击,差点把小命给丢了,自此不敢乱说话了。俏皮的人生,也可以守点规矩。

由此可见,这一时间段的苏轼,遭受了磨难的打压,此时已经有点儿心灰意冷的感觉。豪放词风里也透露着婉约的气息。

第三首:《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时间一眨眼,又来到了1082年,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在黄州呆了两年时间。已经完全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也逐渐开始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苏轼逐渐再次豁达了起来,他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霾,也习惯了被贬谪的生活,甚至从中找到了乐趣。

这首词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苏轼不再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不再是发愁,而是重新端起了酒杯,对着明月干了一杯。他也不再孤单,因为有长空万里、飞云流霞、明月清风作伴。

所以说,此时的苏轼,已经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烦恼,思绪进化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此时的苏轼,或许才更值得我们敬佩。

总结:哪有无缘无故的开朗豁达。

很多人羡慕苏轼,认为苏轼天生就是个乐观派的人。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无缘无故的乐观呢?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关键看你是在磨难中堕落下去,还是认清了这一点,选择不断跌倒的同时,不断爬起来。

苏轼显然就是那个不断爬起来的人,而且从这三首中秋词中,我们也能看得出,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苏轼的心境也在发生变化。

只有经历了磨难,并且从中爬起来以后,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乐观豁达。真正的豁达,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明知道生活的痛苦以后,依旧能微笑面对的样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