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诗歌也是有一些规律可以掌握的,边塞征战诗就有其独特的存在。
一、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解读边塞诗包含的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奋勇杀敌、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保家卫国、积极进取的激情或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注意:这里的主战派并不是好战派。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战争的激烈残酷、统治者穷兵黩武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C.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三、从意象方面看:
(1)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2) 地名和人名:轮台、龟兹、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胡姬、都护、将军;
(3)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
四、诗词鉴赏案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边疆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至四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和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
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环境和极其雄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有何特色?有何作用?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一、 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 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2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