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形容父亲伟大的句子(赞美父亲伟大的名言)

形容父亲伟大的句子(赞美父亲伟大的名言)



今天是父亲节,小K在这里祝全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父亲一直都是名家们的热门选题。值此节日,小K为大家精选了几位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一点在作家的笔下更是凸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走近这些形象,一起读懂父爱的伟大。

1、《背影》——朱自清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的父亲曾任徐州烟卖局局长,却在48岁时事业赋闲在家,心情自然郁郁其中。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左右下,凭着与扬州八中校长的私交,未与儿子商量下,径直取走了儿子朱自清当月的工资。

朱自清因此事愤然离职,辗转多地任教,父亲因为他的这种敌对非常生气,父子二人的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后来朱自清也想过与父亲和好,但板正庄重、不苟言笑的父亲始终拉着脸,对朱自清爱理不理。

1925年,朱自清转到北大执教后,却意外收到了父亲的信,就是《背影》中引用的话:”我(父亲)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因为这封信,朱自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自己考入北大后,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为他送行,拖着肥胖的身体为他买橘子的情形。忽然觉得父亲其实是疼爱他的,只是放不下家长的威严罢了。

于是,朱自清感而提笔,当即写下《背影》,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

2、《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写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招待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短篇高手”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幽默风趣风格。

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父子人伦一种较高的境界。那么,推而言之,多年夫妻能否成兄妹?多年母女能否成姐妹?倘如是,人间亲情将更温馨,更融洽。

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

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东方人,就像诗,贵在含蓄。

3、《父亲的画面》刘墉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刘墉纵横艺术界几十年,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在写作上,他的作品畅销几十年。在绘画上,刘墉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30次,作品被美国诺克斯维尔市政府、德国亚东博物馆、美国加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励志家、记者、演员、诗人。刘墉的个人经历也很励志,虽然少年时出身贫苦,但他在生活的困境中一次次崛起,驰骋在多个艺术领域,不断攀上人生的高峰。

在刘墉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温柔的存在,甚至对他溺爱。父亲想给他的,永远不是好的就够了,而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他力能所及。或许这是这些父爱让刘墉成为了一个温柔细腻的人,他的作品常常温馨励志,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4、《目送》——龙应台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这是龙应台在父亲去世后撰写的散文,在本文的结尾,龙应台感叹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这段话,有着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痛彻心扉的释然。在中国这个颇重视家庭文化的环境,尤其是父亲,相信在每个家庭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龙应台的这段文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共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见闻和见解,你可能正值二十几岁的年纪,迷茫、彷徨。你也可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有了年迈的父母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但无一例外的,我们都曾或者即将目送过家人的离开或者被家人目送去远行。这些目送里有不舍、有留恋,还有一些我们来不及思考的感情。然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告诉家人“不必追”的同时,珍视这些不舍与泪水。

作家笔下的父亲,有的严厉、有的温柔、有的多才多艺,他们的每一个背影、一个转身或者一句话都让作者魂牵梦绕,一生难忘。父爱如山,却总是静默不语,愿每一个子女都能读懂那些说不出口的爱。

内容简介: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