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饮酒作诗,向来都是诗人过中秋的必备程序,尤其是我国古代,有好多人借着中秋圆月,月光如洗,抒发自己的感慨。而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更是在中秋夜思乡深切,本是团圆佳节,却难以和亲人相聚一堂,共享欢乐,心中的孤寂和落寞,一时间都化作诗中文字,看似是吟风弄月,实际是情真意切,有感而发。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味道甜美,形状也象征着团圆。其实在北宋年间,月饼这个叫法就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的月饼,和我们现在的月饼有很大的区别。那个时候的月饼其实是一种酥软的小饼,里面放上糖浆调匀,这种小点心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小饼”或“月团”。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佳节赏月,联想到自己漂泊异乡,思乡之情更甚,吃着“小月饼”,越吃越伤心,写下了一首短短20字的妙诗,诗中五味陈杂,人生百味都蕴含其中,让人读后不知是笑还是落泪,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这首《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这首诗一开始就说小饼,可见月饼在当时的叫法和如今有所不同。诗人口中咀嚼着小饼,一口下去,小饼少了一块,正如月亮时圆时缺一样。既然是中秋圆月,为什么苏轼会想到月缺的时候呢,这实际上就暗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此时苏轼孤身一人,心中自然是无比的惆怅,看似写吃小饼,实际上预示着自己的处境,就像被咬了一口的圆月,人生很不如意。
下一句的酥是指酥油,而饴是指饴糖,酥油和糖混合成小饼的陷,味道十分的甜美,甘之如饴。诗人尝到了里面的内陷,代表心情有所好转,虽然在这月圆之夜只身一人,但是能品尝这人间美味,也算是幸福的了。
第三句和第四句作者的心情又浮动了起来,细细品尝着小饼的味道,瞬间觉得五味陈杂,人生百态好像都蕴含其中,越想越伤心,越品越难过,这不就是人生吗?于是引出诗中的最后一句“相思泪沾巾”。果然,诗人还是忍不住把思乡之情和盘托出,拿着手巾擦着眼中的泪水,但是不知不觉间,手巾已经被泪水浸湿。
其实诗人这种相思之情,范围更加的广泛,这种相思是儿女思念父母、是妻子思念丈夫、是学生思念老师,是人生所有美好思念的集大成,代表了人类最温情的一面,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刻。
我们纵观全诗,诗中的含义通俗易懂,但是意境却颇为深刻,处处都流漏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和思念。苏轼曾写过很多中秋诗词,那句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苏轼祝福着普天下之人,但是自己期盼亲人团聚重逢的希望,却只能通过吃“月饼”来诉说,这其中的滋味,更是让人泪湿衣襟。
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看出,其实月饼的叫法早在宋朝就有了,只是和现在我们大众认知的月饼有所差别。据考证,到了明朝时期,中秋吃月饼才逐渐在民间流传,而且形状和大小,都和现在的月饼有相似之处。而到了清朝,中秋吃月饼更是普及到了千家万户,而且制作的手法也是越来越高超,月饼中的内陷也是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