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兰花,历来文人对它评价甚高,常把美好的诗文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喻为“兰交”,把良朋益友则呼为“兰客”,赞扬品格高尚的人说“君子如兰”。
百花之中形态并不出色的兰花,为何深得众多文人墨客的偏爱呢?
这是因为兰花习性与文人气质,有着许多天然的相似之处,易引发共鸣。
兰花古称为兰蕙,花瓣小而不艳,朴素淡雅难被人重视。兰叶细长,植株常掩没于草丛,又因其生于人迹罕至的山涧幽谷,独自芬芳,富于隐逸之态,因之被誉为“空谷佳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咏兰诗曰:“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形象地描绘出兰之幽远,如隐士居于山林。
兰花在人们心目中,以它特有的叶和花以及香味,独具气、色、神、韵的四清之美,给人留下高洁清雅的印象。苏轼《题杨次公春兰》写兰花的幽香,“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源于对兰花的审美,文人赋予了它人格境界的神往,从兰的身上,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君子的风范与世无争的品质。
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不断地借助兰来强调自身的德行品性。兰于是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
兰以香闻名,被称为香草之王,如人之高尚品德,历来被称颂。陈毅《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幽兰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吟唱着兰之香,独创”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诗人把美蕙香兰,作为世上美好事物的形象的代表,比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将披香带蕙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寄托。
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离骚》中他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扈与纫,寄托着诗人德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
屈原确立了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一种承接《诗经》而来的比兴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典型的传统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绵延不绝。兰也就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深受人们喜爱。
屈原
儒家以孔子为先,将兰的自然属性与人格特征作了完美契合,认为兰花有花中德行高洁“君子”的品格。
《孔子家语》中的孔子,曾对着兰花感叹怀才不遇道:“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
孔子师徒被围困断粮七日,又对子路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以兰的特性和生长习性,来比喻自己不因贫穷而动摇自己志向,也不因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千年,他所推崇的兰德,也为兰花确立了花中君子的地位,无花可比。从此兰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人画家都喜欢寓情于兰花,从中找到精神寄托,让兰花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写兰画兰,寄托着对幽芳高洁的情操追求。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时必向南方,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郑板桥爱竹,喜欢画兰花,有题兰诗:“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诗中的兰则高洁隐逸,一如其人正如他所说的,“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历代对于兰的书写从未停止,各种寄情于兰花,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文学绘画书法作品,影响着后代无数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