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小说,除了引人入胜和阅读有趣之外,它充满了象征意义。
小说中最突出的一幕“刷篱笆墙场景”,汤姆·索亚被姨妈惩罚去粉刷他们的篱笆墙,汤姆·索亚年轻,自然也想去玩。一开始他想挑拣出几件小玩意儿,用这些东西收买别的男孩子替他干活,但是细想这些东西还不够分量,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紧接着,他有了一个天才的主意。
他拿起刷子,不声不响地干起活来。过了一会儿,洛吉斯过来了,一边吃苹果,一边准备嘲讽汤姆:说:喂!汤姆遇到麻烦了吧,是吗!”
汤姆没有回答,继续像个画家似的进行粉刷任务。当吉洛斯嘲笑他是被逼迫干活时,汤姆说到:“嗯,你认为可能是干活。我只知道,这适合汤姆。……有哪个男孩子每天都有机会粉刷篱笆墙呢?”“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子里,也找不出一个能按珀蒂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道墙的。”
这么一来,一下子把刷篱笆墙这事变得具高大上,非人人能够胜任之。洛基斯最后用苹果交换得到了这个“干活”的机会。
汤姆就这样,吃着别人的苹果,把一路走过来准备嘲笑他们的小伙伴变成了免费的劳动力,当然,他们还心甘情愿购买了这个特权。
汤姆早上还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小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腰包鼓鼓的阔佬了。
那天结束时,十几个男孩为他画了栅栏,而他悠闲自在,尽情地玩耍。
他干活的同伴很多,他们不仅以实物形式得到干活的特权,而且还十分卖力,墙整整被刷了三遍。
汤姆自言自语道,这世界原来并不是那么空洞乏味啊。他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那就是为了让一个大人或一个小孩渴望干什么事,只需设法将这事变得难以到手就行了。
所以,马克吐温说:
凡是一个人非做不可的事,都叫做“工作”;凡不是一个人非做不可的事,都叫做"娱乐"。
大多数人对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有负面情绪。他们把自己的工作主要看作是收入的来源,大部分人都认为工作不好玩。
然而,当我们听到成功的人,我们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两个伟大的共同特征。
一个是:他们工作出色。另一个,是他们让其他人做伟大的工作。
当汤姆·索亚把工作塑造成:困难而重要,工作就又有了吸引力。
第一,工作必须足够困难,才能不断挑战这个人。
第二,这项工作必须足够重要,才能人更加重视和有成就感。
马克吐温以幽默见长,有这样一个轶事:
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在本书中,我认为有两种视角,一种是童真,一种是智慧。
充满童真的语言:
1、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充满哲理的语言:
1、人生在世,有三件事,越是努力,结果可能越是糟糕: 一是爱情,我们越想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却越是弄巧成拙;二是睡眠,我们越想赶紧睡着,却越是清醒;三是选择,我们越花时间想选对,却越是后悔。
2、人生如一次长长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弯路,你得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每一天,挑战自我,执着向前,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走下去。当你到达终点站顾却来径时,才发现人生的旅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而这一切已构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
3、时间变得如此宝贵,坐下来休息是件不堪设想的事情。只要朝着某个方向去,或朝任何方向走,就多少会有进展,说不定就会有好结果,否则就是坐以待毙,就是缩短死神赶上他们的时间。
4、世间一切磨难都是能得到补偿的。
总之,这部小说有幽默、讽刺和社会批判的成分,这虽然是马克吐温第一次尝试自己写小说。他以前写过当代自传叙事和两篇被称为小品的短文。
这本书最初虽然是商业上的失败,最终却成为马克·吐温一生中最畅销的作品。后来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马克·吐温在书中描述了一些自传性事件。这部小说是以马克·吐温童年的真实住所为背景的汉尼拔圣路易斯附近,那里的许多地方都是真实的,因此今天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马克·吐温是非常智慧的作家,有两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并在不同场合引用过,朋友听后大为赞叹,我总是解释,这是出自于大师马克·吐温。
一、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
二、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