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白话:齐国闹饥荒。富人黔敖在路边备饭食,施舍饥民。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白话:有个饥民,用破衣蒙着脸,跌跌撞撞走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白话:黔敖左手端食,右手端汤,说道:“哎!来吃呀!”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白话:饥者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白话:黔敖紧跟上去道歉,但饥者终因不吃而饿死。
选自《礼记.檀弓下》。
跋:近几日,读古文,有感而译成白话。在本文,“嗟来之食”,指不礼貌地招呼,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古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朱自清教授,晚年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严重营养不良。1948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鉴于国内饥荒,用面粉接济中国,引起了有骨气的中国文人抵制。吴晗请朱自清在“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建国前爱国文人风骨的体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