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反映其奔波流离和亲情状况的一小组诗,一共三首。想要了解杜甫的行迹和亲情,就必须读一读《羌村》三首。
羌村,在鄜州羌村,也即今天的陕西富县。
杜甫老家在河南,但在安史之乱时,杜甫携带妻儿家小逃奔到了鄜州羌村。同时,杜甫自己又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所以他将妻儿安顿好后就离开羌村前往唐肃宗即位的灵武了。
不过,去灵武的路途并不顺利,杜甫半路即被安史叛军捉拿到陷落的长安。当然,杜甫虽然忠君,但其实此时并非重要的朝廷官员,所以在长安也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在长安,他因思念鄜州的亲人,曾写过著名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诗中,杜甫遥想妻子今夜在闺中独自看月,又想象年幼的小孩还不能体会这种相思之情。
在长安游荡几个月后,杜甫成功出逃,并终于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状态见到了凤翔的唐肃宗。鉴于其一片忠心,唐肃宗给杜甫授予了左拾遗的官职。
当然,杜甫的政治智商并不是高,他很快就因为为房琯辩护而触怒了唐肃宗,经人求情,才免于死。对这个“腐儒”,唐肃宗倒也体谅他思念亲人的心理。于是,杜甫被放还鄜州探亲。这一年,是至德二年(757)。
怀着失意和不甘,杜甫回到了鄜州羌村,重新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于是有了这三首诗。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至,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是个秋天的傍晚,杜甫回到了家里,但因为是战乱中,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怪我至”。他们的心理是:他怎么还在?他怎么回来了?
一直到晚间,一家人对坐在烛火下,还觉得恍如梦中。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因为是被肃宗放还,所以内心多不如意,但好歹能在家见到亲人。不过,家中的小孩一方面想跟自己亲近,另一方面对自己又有些陌生和畏惧。这是真实而残酷的经历。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回家后不久,羌村的父老都来探望杜甫。在饮酒中畅谈,不免提起羌村和外面世界的现状:羌村的土地无人耕种,少年郎都外出征战了。
杜甫通过自己回家的小小一件事,看见了当时的时局和自身的痛苦。既写了夫妇、父子,也写了君臣和朋友。既写了家庭,也写了社会和国家。
今天,在富县还能找到杜甫的羌村故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