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合江亭记翻译以及原文(合江亭记原文及注释)

合江亭记翻译以及原文(合江亭记原文及注释)



撰文 / 杨帆 供图 / 白郎 等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公元1033年,年届五十的柳永来到成都,亲睹此地的富贵红尘景象,作词《一寸金》,将锦里的风流、蚕市的繁华、浣花溪的畔景、武侯祠的勋业、文翁石室的风华,一一写进了这首著名的“应制之作”。

宋代成都,名胜及各种建筑多不胜数,如今,我们仍可通过南宋时成书的《成都文类》来寻迹。《成都文类》,由时任四川安抚使袁说友组织编纂,是一部关于成都的诗文总集,收集了南宋以前历代文人墨客对成都风物的刻画与描摹。透过两宋诗家词人的记载,我们可了解当时的世情民俗,追忆那些曾盛极一时的风雅之所。比如,北宋时期名臣、时任成都府知府吕大防曾作《西园辨兰亭》,成都转运使李之纯和梓州知州李大临则依此而作《西园辨兰亭和韵》,你来我往,相继唱和园中清丽风雅、群英荟萃的景象。

除了《成都文类》,范成大的《吴船录》、范镇的《东斋纪事》、元代史学家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等作品,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两宋时期的建筑情况。本文按照亭台楼馆、寺院道观、陵庙学府的顺序,梳理了宋代成都较为著名的建筑。

影视剧中的宋代衣冠

亭台楼馆逐落花

锦官城内外,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亭台楼馆,虽已湮没在历史的波涛中,但凭借古人流传下来的诗文,依然可以依稀观瞻它们当时的格调与风姿。

西园

西园,是两宋时成都的著名园林,园有十景,囊括了西楼、众熙亭、竹洞、方物亭、翠柏亭、琴坛、流杯亭、锦亭、辨兰亭。

据宋人吴中复《西园十咏》,登临西楼,可赏皓月,远眺岷山、锦江风景。此外,众熙亭池水空灵,方物亭林荫飒飒,竹洞杂花异卉。

这些胜景,都是会宾客、为其接洗风尘的好去处,每逢佳节,世人相伴来此,登览之风盛行。

《流杯亭》一诗记道:

结客承公暇,流觞逐浩歌。

乱峰晴倒影,曲水宛回波。

小海逢元巳,兰亭记永和。

西洲行乐事,应比晋贤多。

合江亭

锦江是古代成都的水路经济大动脉,两侧亭台楼馆林立,平日里就像柳永游览过的蚕市一样热闹纷繁。沿锦江而上,最为知名的建筑,当属合江亭。公元1177年,时任成都路制置使的范成大受召返回南宋首都临安,便是从合江亭出发,后来,他将此行的沿途见闻写成了《吴船录》,开篇道: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

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傍。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监司预焉。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

根据范成大的记载,腊月里成都人在合江亭一带赏梅,是一项源远流长的风俗。

合江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是合江园的标志性建筑。合江园建成后成为“一郡之胜”, 宋人蔡迨的《合江园记》记曰:“楼阁台榭,参植美竹异卉,荟翳参差,而春芳夏阴,波光月晖,以时献状,无不可爱,故为成都园亭胜迹之最。”而据吕大防的《合江亭记》,合江亭本是“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但到了北宋一朝,亭子已经残破,吕大防于是命工匠修葺。重整之后,“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合江亭既是文人墨客的兴怀地,也是普通世人的赏景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今年农历新年,初二夜,陪家中长辈在合江亭坐船游览河景,只见两岸人声鼎沸,原来,除了乘船观光,河堰上还在举行打铁花表演,这意料外的节庆气氛,一下子拉近了古今的距离。

宋人郭熙的《早春图》(局部)

锦院

吕大防是北宋名臣,他治理成都,既重视观游兴化,也重视水利、经济。据费著《蜀锦谱》记载:

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元丰六年(1083年),吕汲公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榜曰“锦官”。

蜀人擅织锦,成都人以织锦、售锦为业,吕大防兴建的锦院,相当于宋代的地方国企。

成都的府治,自唐至南宋,一直坐落在今天的人民中路正府街口一带,据此,也可大致推算出锦院即是在人民中路与府河之间的位置。

锦院规模宏大,颜色绚烂,五百人同时织造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

琴台故基

除上述名胜,两宋时期的成都,还有大量知名亭台楼馆,频繁载于诗文的,如草堂(杜甫草堂)、万里桥、琴台、诏亭、汲虚亭、万岁池亭、锦亭、浣花亭、求瘼亭、遥亭(郊祭场所)、开园、富春坊(酒楼,在今春熙路一带)、五门楼、笮桥门、石鱼桥,等等。

这些建筑,有的留存至今,如杜甫草堂。有的只留下了盛名,如万里桥。有的在宋朝时就只剩下一个名字,如琴台。

琴台,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旧地,位于今天的成都琴台路一带。北宋名臣、曾任成都府知府的田况有《题琴台》一诗传世,诗云:

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闳丽冠当时。

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故基。

据此可知,琴台在北宋时期已沦为遗迹,景况萧条,常人游览至此觉得乏味,但文人仍可凭吊故基,吟咏着司马相如的词赋,怀想这位大汉士子的风采。

西南地区现存唯一的宋代建筑在江油云岩寺内 白郎 摄

西南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宋代建筑——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的斗拱 白郎 摄

西南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宋代建筑——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的宋代道教造像 白郎 摄

古钟回荡着寺院道观

成都自唐代起开始成为佛教圣地,至北宋淳化年间,时任益州知州张咏为了恢复王小波、李顺起义后的蜀地经济,从全国各地召集了众多僧人,举办大型法会,以敦化民心。自此,成都的佛教走向繁盛。翻览宋人诗文,可见一长串的寺名:福寺塔、移忠寺、大慈寺、昭觉寺、圣寿寺、祥符寺、信相院、净众寺、大智院、宝历寺、金绳院、梵安寺、郫县西禅院、海云寺、崇圣阁、重光寺、清凉院、显曜院、护国寺、四天王院、正法宫塔、西台院、开元寺、龙华山寺、保福寺、安福寺、华严阁、净名院,等等。

现存宋代时期壁画上的建筑 白郎 摄

昭觉寺与大慈寺

这些寺庙中,以留存至今的昭觉寺和大慈寺最为知名,这两座寺庙,也是有宋一朝的流量担当,每逢佳节,文人雅士和寻常百姓争相趣集。元代史学家费著曾在《岁华纪丽谱》一文中记载宋人围绕两寺展开的节日盛典:

(上元节)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

由此处的文献记载可知,在两宋时期,佛教已经深入地影响到了世人的思想流变与日常生活,乃至上元节(元宵节)、七夕、盂兰盆节(道教节日)这样重要的传统节庆,都是在昭觉寺与大慈寺达到高潮。

大慈寺历史悠久,至唐玄宗时,这里成为蜀中第一大寺院。大慈寺屡经兵火,又陆续重建,如今,依然在两大著名购物中心的拥簇中。2013年前后,大慈寺右侧的IFS兴建时,唐宋时期成都著名的江南馆街遗址得到进一步发掘与保护,如今我们透过IFS南侧广场上的玻璃板所看到的古迹,正是宋时建筑之遗存。这掩埋的街市,也从考古上印证了宋时大慈寺一带的繁华。

崇圣阁

其他寺庙,如今虽已湮没无闻,但根据两宋文存,依然可以探得它们的些许风貌。

比如,司马光的挚友、北宋重臣范镇曾作《登崇圣阁》一诗,专门描绘他登临此寺的见闻与感受:

金地环回半锦城,累年斤斧不停声。

远村民舍烟未起,满寺僧筵钟尽鸣。

栏槛高低资眺览,市廛言笑尚分明。

阿房昔日徒虚语,壮丽应亏此画楹。

登临崇圣阁,俯览锦官城,禅院与市井的生机不绝于耳。历史上人们争相想象秦朝阿房宫的样貌,那不过是些虚幻的描述罢了,跟崇圣阁的壮丽程度相比,它应该是要差一点了。听上去有些夸张,但范镇也曾亲临武侯庙(今武侯祠),他想起杜甫写庙前古柏树的诗句,“杜工部甫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言盖过,今才十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东斋纪事》)。范镇觉得杜甫夸大其事,由此观之,他描述崇圣阁的文字,应该较为客观,足见这座宋代寺院建筑的雄浑壮伟。

崇圣阁的位置,今已不可考,从诗句中,我们仅知道它规模宏大,处闹市区。历史远去,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一座寺庙何以成为盛景,不过,根据北宋官修的《营造法式》一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线索。《营造法式》是一本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书中记录的建筑规制,会应用在宋代全国各地的大小建筑中。因此,借助书中的寺庙图例,我们也可以想象出当年成都寺庙的大概模样。

宋画中的文士

现存壁画上的宋人 白郎 摄

影视剧里的宋代插花女

宋人的墨迹,透着浓浓的逸韵

严真观

与寺庙建筑的繁盛相比,两宋时,成都的道观建筑要少得多,留存于诗文的,有青羊宫、严真观、保国观、玉局观、三井观、天长观、龙兴观等。

其中的严真观,是人们为纪念西汉末年隐士严君平而建,在今支机石街一带,旧貌不可闻,只能从诗句中领略其大概风貌:古木共幽意,长廓亦萧如。(喻汝砺《游严真观支机石而璧有记古鼎丹砂茅事》)古木参天,庭院悠然,人迹罕至,不似佛门盛况。

保国观

保国观在双流,宋哲宗元佑年间,时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胡宗师游览至此,留诗云:孔明庙前古柏奇,此木气象犹过之(《题双流保国观古柏》)。

根据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知道,武侯祠前的那棵深深震撼的杜甫的古柏,在北宋时期依然健在。此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胡宗师仅有两首诗流传至今,都与成都有关,其一是写保国观,另一首则是记录他在大慈寺赏花的《和王公觌望日与诸公会于大慈同赏山茶梅花》。

玉局观与三井观

其他道观,以玉局观和三井观名声最大,苏轼将前者写在了《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诗中,这首诗里有一句“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他晚年遇赦时,最后一任官职便是回到蜀地主管玉局观,这是朝廷优抚老臣的闲职,不料尚未到任便去世了。范镇亦曾作《送罗胜卿同年提举玉局观》诗;范成大和陆游则各为三井观赋诗一首。

玉局观,大致在今五块石一带;三井观在“古城东”,具体位置未知。

在宋时成都的众多道观中,最著名的当属青羊宫,而在众诗人为其留下的诗句中,最著名的当属陆游的“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笔者年轻时选择来成都读书,正是受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和“青羊宫到浣花溪”两句诗的影响,然而来蓉十几年间,即便青羊宫近在咫尺,也尚未去过,为此经常被亲朋“耻笑”。去年腊月,岳父岳母请从山东远道而来的母亲到文化公园喝茶,岳父指着西侧树木掩映的院墙说:“那就是青羊宫了。”我恍然大悟,这一次,离历史更近了。

宋人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局部)

陵庙学府,那些旧时麟凤

成都因是蜀汉故都,因此先主(刘备)庙、武侯庙常成为两宋文人的凭吊之地。除了这两座陵庙建筑,江渎庙、蔡伦庙和睿圣夫人庙,也常出现于宋人文章之中。

江渎庙

江渎庙,是祭祀水神的场所。古人以江、淮、河、济为四渎,《史记》里说:“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成都依江而建,靠水吃饭,濯洗锦缎,集散货物,都离不开江神的照顾,故为之立庙。

蔡伦庙

蔡伦庙,是祭祀蔡伦的祠庙,据费著《笺纸谱》:“蜀中乃尽用蔡伦法(造纸)……于是造纸者庙以祀蔡伦矣。庙在大东门雪峰院,虽不甚壮丽,然每遇岁时,祭祀香火累累不絶,示不忘本也。”

山西太原现存宋代时期建筑圣母殿大殿 白郎 摄

山西定襄现存宋代时期建筑洪福寺大殿的斗拱 白郎 摄

山西太谷现存宋代时期建筑安禅寺大殿的斗拱 白郎 摄

河南登封现存宋代时期建筑初祖庵大殿 白郎 摄

睿胜夫人庙

睿圣夫人庙,是祭祀北宋元祐皇后的祠庙。元佑皇后,是宋哲宗的夫人,在宫廷权斗和新旧党争中两次被废,两次复立。靖康之难后,她被金人所立的“楚帝”张邦昌迎入宫中,以“宋太后”的尊号接受百官朝拜并垂帘听政,后迎立康王赵构为帝,于是有了南宋一朝。元祐皇后对延续宋朝文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她是曾任眉州防御使的孟元的孙女,故川人为其立庙。

在中国古代,专门为女性立祠的情况不多见,但北宋一朝,先是宋仁宗在晋祠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大修圣母殿,后经哲宗补铸、徽宗重修,遂成大观。再后来,徽宗被掳,乱世中南宋建立,川人立睿圣夫人庙纪念元佑皇后,算是接上了前朝的传统。

睿圣夫人庙如今已不存在,但根据晋祠圣母殿的建制,我们如今也可以想象出这座南宋成都祠庙的样子。

府学

府学,是古代的官办教育场所,属于官方建筑的代表。据范镇《东斋纪事》载:“成都府学有周公礼殿,及孔子像在其中(唐以前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玄宗后奉孔子为先师)……其屋制甚古,非近世所为者,相传以秦汉以来有也。”

范镇说,当时礼殿的墙上,画着三皇、五帝和三代以来君臣的画像,旁边书有一封王羲之写给当时蜀地太守的信,信的内容,则是王羲之向太守求这些画。礼殿的柱子上,还刻着三国名士钟会的隶书,写的是什么内容,范镇却没有记录。礼殿下方,有名为“温故”“时习”的两间堂屋东西相对,堂前立有碑刻,上面刻着西汉时在此学习的儒生们的姓名。再走近一看,“温故”的门上画着麒麟,“时习”的门上画着凤凰,“盖取‘感麟叹凤’之义。其画甚精,亦不知何代所为。”

礼殿的西侧,是大名鼎鼎的文翁石室——中国第一所官办学府,石室之南,还有一座东汉时兴建的“高朕石室”,也是办学场所。

礼殿的南面,有后蜀时期刊刻的石经,据范镇记载,石经当时只刻了“九经”,后来北宋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刻,一直到徽宗宣和年间,整部十三经才全部刻完。如今,远近闻名的石室中学就建立在文翁石室的旧址上,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也是一种文脉的延续。我曾多次在石室附近的一家饭馆吃饭,隔着窗子望见青色的屋瓦,岳父说:“那就是石室中学。”我又是恍然大悟。

成都,是一座沉浸在历史里的城市,有太多的遗存,等待着我这个外地人去细细发掘。

宋人画的《春宴图》局部(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卷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现藏于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397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