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353年3月3日,注定是一个名垂千古光耀万丈的日子。王羲之同志和他的部属哥们,一起来兰亭修禊事,祭祀、洗濯、嬉游,饮酒赋诗。作为右军将军、会稽(今绍兴)内史的王羲之,就是这里的老大,为诗作序非他莫属。他酒至半酣,也不推辞。欣赏提笔,挥洒自如,任性而为。一篇几百字的序瞬息成篇。啊呀!好似平地一声惊雷,一幅惊世骇俗,震铄古今的书法作品诞生了。成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同志也被后人誉之为“书圣”。这幅作品,有人说在唐太宗的墓里,有人说在唐高宗、武则天俩口的墓里……现传世的皆为唐临摹本。以欧阳询临摹为最佳。书法和序文俱佳的,在文坛和书界,皆属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绝不为过。千古奇文,铁定的钉钉哦!
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一书,写了不少有关王羲之同志的趣闻轶事。读后余香满口,但也令人感慨万千,不甚唏嘘。
【原文】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王、庾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尔家司空、元规,复可所难!”
【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少年时很不善于说话。他在大将军王敦府上,王导和庾元规两人后到,王羲之便站起来要走。王敦挽留他,说:“是你家的司空和元规两人,又为难什么呢!”
感言:小小年纪就能知进退,的确非同一般。悟性敏感,超出常人千百倍。
(王羲之《兰亭集序》唐时摹本。)
【原文】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篇)
【译文】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吐口水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聪明。
感言: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如此年纪,应变能力非同一般,其聪明机智非常人可及。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篇)
【译文】郄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有的还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闻听此言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感言:这个故事赞许王羲之处事坦然不慕权门;肯定郄太尉善于识人。他的女儿的确非同一般,为王羲之生的七儿一女,个个成才,且多名垂青史,非常了得。王献之与他老爸一样书法名扬海内。
【原文】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容止篇)
【译文】当时人品评王右军:“飘逸得如同游动的云,矫健得如同受惊的龙。”
感言:其人潇洒自如,风流倜傥,有一股魏晋名士风范儿。书法更是如出一辙。“飘如游云,矫若蛟龙。”
(王羲之《平安帖》唐时摹本。)
【原文】(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一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译文】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感言:一个很有高雅兴致、情趣横生的地方官形象,跃然纸上。《世说新语》为笔记小说。在这篇短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点微小说的味道。出乎意料的结尾,令人为之惋惜。
【原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篇)
【译文】王右军与谢太傅一道登上冶城。谢太傅潇洒地凝神遐想,有超世脱俗的心意。王右军对他说:“夏禹为国事辛劳,连手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忙得无法按时吃饭,每日里没有一点儿空闲的时间。如今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乱之中,人人都应当贡献力量;如果一味空谈而荒废政务,崇尚浮文而妨碍国事,恐怕不是现在该做的事吧!”谢太傅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只传两代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导致的祸患吗?”
感言:有人言,戏子误国,其实空谈一样误国。东晋崇尚玄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王羲之是不赞同的。他的这一理念也鲜明生动的表现书法序文作品上,积极进取,精进务实,看不到一丝世事虚妄人生无常气息。
【原文】王右军素轻蓝田(即王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至终。(仇隙篇)
【译文】王羲之向来轻视蓝田。蓝田晚年热衷名誉愈加强烈,王羲之更加看不起他。蓝田在会稽的时候丁忧(指父母去世),停在山阴料理丧事。王羲之代替他做郡守,多次说要去奔丧,好几天都没去。后来王羲之只去了一次,并且既没让仆役通报,也没有回孝子们的哭丧礼,以此来凌辱他(指蓝田)。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更深了。后来蓝田去扬州当刺史,王羲之还在当郡守。刚得到消息时,就派遣一个参军去给朝廷报告,请求分离会稽给越州。派去的人受到他的嘱托却偏离了他的初衷,被那时的贤达大大的笑话。蓝田暗地里命令做的事只有王羲之这个郡不按方案行事,因为先前就有矛盾,就命令他好自为之。王羲之于是就称病辞去了郡守的职务,至死一直都很愤慨。
感言:原来与王述是同级别,现在王述升任扬州刺史,是他的上级。他似乎对王蓝田做的又有点儿过分。他知道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因部属之间闹矛盾而抑郁而逝的,恐怕不多。但也表现出王羲之同志不与人同流合污,嫉恶如仇的品格。否则就不是“书圣”王羲之了。虽然只活了59岁,但也重如泰山,死得其所。
(王羲之《丧乱帖》摹本,唐时流入日本,至今收藏在日本皇室宫内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