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版本的成语故事,大多千篇一律,故事生涩。历史不该是这样,历史就该是有血有肉有性格。
春秋至两晋是成语诞生的高峰期,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很久没诞生过成语了。
是我们语言匮乏了,还是思想停滞了,还是缺乏流传千古的激情?
具有高度凝练的成语,短短四个字便能让刻骨铭心的历史流传下来。
成语背后的故事,有些离我们很远,有些我们烂熟于胸。
中华成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它们背后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是我们津津乐道的。
中华成语和我们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记载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史。
历史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时间的各个角落,有的已经布满灰尘。
通过成语的穿针引线,拂去灰尘,将这些珍珠连在一起,使历史人物丰满起来。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视角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
本系列就是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品味那段历史,试图在历史长河中畅游一番。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从成语中发掘智慧和做人道理。
那日,屈先生翻过一座小土坡,这是一片属于楚国的边陲小镇。
楚王交待的任务完成地很顺利,屈先生心情不错。
脚下是一眼无尽的兰草,在蓝天下散发出阵阵幽香。
丹田一股暖流缓缓而起,屈先生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太阳。
我来自丹阳,我要温暖这片土地,屈先生非常自信。
“就叫它兰陵吧,这个长满兰草地方我好喜欢”,屈先生说道。
这一天屈先生的“诗意浪漫”与“爱国情怀”融合得天衣无缝。❶
屈先生就是屈原,受诗经的影响,屈原很喜欢兰草。
当地人非常喜欢兰陵这个名字,后世的李白听到这个名字也醉了,更是将“醉卧兰陵”作为对故乡的精神寄托。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屈原,让兰陵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一下子有种从“乡野荒坡”变成“香榭丽舍大道”的感觉。
或许为了报答诗经给了屈原的灵感,两百多年后当地有个叫“匡衡”的年轻人研究起了诗经。
匡衡每当和别人说起他家乡的名字取自诗经❷,众人都说他吹牛。因为翻遍了“风、雅、颂”也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半点关系。
每当这时,匡衡就会眯起双眼,45度仰望星空:“你们都是用眼来读诗经,而我用的是心”。
匡衡没有吹牛,只不过用心读书的匡衡,是因为小时候穷,点不起灯,这一点,匡衡很少和人说起。
没有灯的晚上,他只能把白天里偷瞄的书,用心里默念的方式来回味。
他不过瘾,他要冲破黑暗,白天的时间太短,他要利用晚上的时间。
心就是思想,思想永远要比眼睛快,它能穿透文字,领悟到眼睛看不见的地方。
思想也能穿透墙,匡衡恋爱了,对象是墙那边的光,于是匡衡凿透了那堵墙。
从此匡衡家墙上,多了一首诗:
透光的墙
我知道,
你是光,
你住我隔壁。
每当黑夜笼罩
我的思想就和你融合在一起,
眼睛不信。
我知道都是那堵该死的墙,
我指给眼睛看,
于是墙上多了一个洞。
文字真是有种魔力,在如“兰陵”这般好听的名字下,连凿邻居家墙都变得那么风雅。
正是隔壁这缕光,让匡衡吃透了诗经。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一经传播,在群众中引起了轰动。
不过大家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让匡衡这小子这么没日没夜。
“肯定是‘黄书’”,大家都这么想。
没错,那一摞摞被匡衡翻旧了的竹简上,还带着黄土的气息,那是白天匡衡在地里干活留下的。
匡衡把从诗经上看来的,“国家地理”,“皇宫大戏”,“美女爱情”,讲给大家听。讲到动情处,还会哼唱起来。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匡衡出名了,出了名的匡衡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到处打工,尤其喜欢到藏书多的人家打工。特立独行的匡衡不要工钱,只要人家把书借给他看看。
当时有个低调的炫富风气,那就是炫藏书,谁要是拿大拇指往后一挑,仰着脖子说道:我家的书,匡衡打了一年工,愣没看完。
众人都会啧啧称奇,不敢再比。
匡衡成了传奇,传到了汉元帝那里。
元帝想,论天下谁的书多,还能比过我吗?去,把那个叫匡衡的给我找来。❸
来到元帝身边的匡衡,战战兢兢。
几句对话下来,元帝居然连大雅和小雅都搞不清。
匡衡大舒了一口气,心想:这就好办了。
匡衡总能把国家大事,用引经据典的方式加以阐述。
要是遇到有人有不同意见,匡衡都会仰望星空:你用“心”看过书吗?
其人都会羞愧地低头无语。
深受元帝信任的匡衡,与元帝无话不谈。
匡衡的胆子越来越大,有一天他对元帝说:
元帝啊,你要是想当好皇帝,就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1. 省吃俭用,不买奢侈品。
2. 建立考勤制度。
3. 远离小人,亲近贤良。
4. 任用忠厚老实的人。
5. 辞退尖酸刻薄的人。
元帝问:“谁说的?”
匡衡答:“诗经”。
元帝刚想表达一点疑问,一看见匡衡即将向星空微微扬起的头,元帝赶紧说:“好吧,我信你”。
其实元帝相信匡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最喜欢听匡衡讲诗经里的美女了。
起初元帝以为匡衡所讲,肯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世间哪有那么美的女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王昭君的女孩站在他面前辞行。
他才知道,人世间真有如天仙般的美人,匡衡诚不欺我也。
匡衡,用他凿壁偷光看来的诗经,让皇帝知道了世间的美好,也让自己走上封侯拜相的人生巅峰。
故事讲到这,应该是个美好的结局。
但现实总是那么不近人情。
一生用心来阅读诗经的匡衡,内心并没能像兰草那样幽静。
处于人生巅峰的他,也开始了慢慢变质的过程。
他像当年凿壁偷光那样,在地图戳了个洞,非法侵占土地4万多亩。❹
一切也许就在凿壁的那一刻,已然命中注定。
先秦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润,植被茂盛,兰草处处。
现在,“兰花”变成了“枣树”,“兰陵”也变成了“枣庄”,虽然“枣庄”的起名逻辑其实跟“兰陵”是一样的——枣树多而成庄。
但是屈原心中的那个圣地,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
这个“土生生”的例子教育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变化啊!
与其他成语不同,“凿壁偷光”就像被尘封在历史中,我们很少使用它。
也很难用它来形容某件事,它就像一个孤零零地存在。
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好像只属于匡衡一个人,匡衡以他艰苦的读书经历,勉励后人要珍惜读书的机会。
夕阳透过一垣断壁上的残缝,照进齐腰深的荒草,耳边响起了韩愈的猗兰操,那个地方叫“兰陵”。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注解:
❶次室原属于鲁国,楚国占领次室60多年后,屈原首次来到这里。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安抚次室的百姓。“次室”之名带有浓厚的鲁国色彩,楚国要治理统治,地域正名非常重要,一个好听的名字,具有归化人心的作用。作为主管内政外交事务的大臣,不能不对边疆地区拟名之事十分关注。这样说来,屈原将“次室”更名“兰陵”也是职责所系、顺理成章。
❷屈原在给兰陵起名的时候,受了诗经的极大影响,屈原一生喜爱兰花。所以说兰陵和诗经倒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
❸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经》,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
❹匡衡被封为安乐侯其间,其封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后来被人告发,贬为庶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