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更漏子温庭筠赏析(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更漏子温庭筠赏析(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词发展至晚唐,已经渐渐兴起,晚唐写词比较著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温庭筠,一个是韦庄,两人都是著名的诗人,也都是晚唐词的代表作家,虽然当时词的地位不如诗的地位高,但也已经受到了一些文人的喜爱。

温庭筠走的是婉约派的路子,他一共写过六首内容类似的《更漏子》,内容都是吟咏相思旖旎之事,这也是唐末五代词的主要题材,如《花间词》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如此。温庭筠这首词也不例外,词从夜景起笔,写一位女子整夜相思之事,从晚上一直到天明,温柔细腻,婉转低沉,十分柔媚多情,让人读完感觉回味无穷。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开头六个字写室内的景象,“玉炉香,红蜡泪”,前者无情,后者有情。说前者无情,是因为词人只描写了“玉炉香”这一事物,毫无情绪地流露,不似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这种暗含情绪;说后者有情,是因为“红蜡泪”三个字,加一“泪”字便有了人的感情,给事物赋予了情感。玉炉、红蜡,足见其精美,也可以看出,这位女子是一位贵妇人,但从“泪”字也突出了孤寂之情。

接着“偏照画堂秋思”更加强了这一孤独寂寞之感。“画堂”也展现了居室的精美,“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撩人心绪的情愫。要知道,蜡烛是不可能照见内心情感的,可是词人却说“偏照”,这种无理的要求,却巧妙地将室内环境和心绪联系了起来,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可想而知,这画堂之中,只有玉炉香、蜡烛泪与女主人公相对,到底是蜡烛在流泪还是人在流泪?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需要知道,只知道女主人公是愁肠百结的便足够了。

开头三句,信息量是非常足的,首句起景,次句含情,三句加强感情色彩,“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可见,融情入景的高手,是要逐步深入的。

接着我们的女主人公出场,“眉翠薄,鬓云残”,翠黛描眉,足见其美,鬓发如云,亦见其佳,虽然只描写了眉毛及秀发,却足见这是一位美人无疑。然而,词人在翠眉、鬓云之后,又接以“薄”、“残”二字,这又是为何呢?接着词人说出了原因,“夜长衾枕寒”,原来是女主人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态!漫漫长夜,孤独一人,夜不能寐,衾枕寒冷,秋思之情,在此汇聚。

下片由室内之景写到室外,不正面写女主人公的失眠,而是从侧面入手,以听觉为主,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夜半三更时,突然下起了一场秋雨,一点一滴的冷雨落在梧桐树上,这种离情的苦楚不经历是无法理解的,而更凄凉的是,这一声一叶的冷雨,一直滴到天明时,秋雨连绵,好似无尽缠绵的离情,女主人公听了一夜,也心碎了一夜。

后来李清照《声声慢》中,便引用了温庭筠这一名句,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词中经典,宋人聂胜琼也化用过此句,写道:“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足见温庭筠此词的影响。

词人下片写梧桐夜雨,直接写的是雨声,间接写的却是思妇之情,比起上片浓重的愁绪,下片这“空阶滴到明”就显得清淡了,但语句清淡愁情更浓,只不过含蓄婉转,一夜不眠始终用暗示,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正因如此,才显得更有韵味。

温庭筠这首词所描写的秋思离别之情,在唐末五代词中,是很常见的题材,但是笔法却颇为清新独特,尤其是下片的夜雨滴梧桐,含蓄顿挫,带给人无穷的余味,因此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