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南宋词人,我更喜欢辛弃疾,甚至超过了对陆游的喜欢,因为他更热血,更豪迈!

怎么说呢,如果要说明辛弃疾的性情,只讲一件事就足够了:

(辛弃疾像)

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区,在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是现在的济南)已经沦陷了。辛弃疾是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生人,也就是说,当他出生时,北宋已经灭亡长达十二年之久,他出生于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童年之时,他的祖父辛赞,常带着他和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养他们的家国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他的生命成长在一起的,是长在骨子里的,这跟陆游很像,所以,他也一生未忘复国之志。

但不同的是,辛弃疾愿意主动去抗争并付诸实际行动。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已经召集起了二千多人的抗金义勇军。这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的,也组织起了义勇军,并且人数达到了十万人之多,于是辛弃疾带着自己的二千义勇军归附了耿京,但还没有等他见到耿京,就得到一个消息,耿京的部下有一个奸细叫张安国的,把耿京杀死了,投降了金人,根据地失去了。

(青年辛弃疾)

如果是一般人,往往会生气加伤心,然后无可奈何地离开,但辛弃疾不这样,他带领五十几个人的真接杀向几万人的金兵营账,当时张安国正在那里与金人饮酒庆功,辛弃疾冲入营中,活捉带回了张安国。你看,他不是把张安国就地杀死,而是把他带上马来,连夜押到了南方,最后在建康把张安国斩首了,这多霸气,多解恨,小时候听评书说“万成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辛弃疾就是这样的英豪。

也许他带着张安国投奔南方时,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打回北方去,自己的故乡也一定会被光复吧,所以他来得义无反顾,来得迅疾如风,南渡这一年,是1162年,这一年,辛弃疾23岁。

但是我们知道,南宋有一批(是一批)君臣苟且偷安,他们醉生梦死,各怀私心,南渡后四十多年,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提到豪放词,我们通常会提到“苏、辛”,苏是苏东坡,辛就是辛弃疾,但与苏东坡一样,辛弃疾也有婉约词,比如这次我们要读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词如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有个标题:“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也就是说,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自1162年南渡归来,已经过去了十七年,这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未被朝廷采纳,他也始终没有被放在抗战前线的位置上,他来来回回被任命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这一次,他又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这次不但依然是无关大局的小官,而且位置上从湖北到湖南,离前线更远了。他很失望,于是,在饯行宴上,他写了这首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每一年春来春去,匆匆就走了,花开之后,经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现在,已经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任凭一个人再英雄豪杰,他总归是会衰老的。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了,还能经历几番风雨呢?他表面上写风雨,写爱花写惜春,实际上是在写他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希望这次任命能带来好的消息,可是,希望又落空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他比一般人更珍惜年华。他更惜春,花还未开,他已经开始惜春,他怕花开得早,因为花开得早,也就落得早。因此,他的惜春情感更进一层,连花开早都预先哀悼了,更何况此时已是满地的残花。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于是,他挽留春天,“春且住”,他多么希望能挽回零落的事情,挽回自己的年华,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有人说,“天涯芳草无归路。”我们都希望把春天挽留,可是春天到哪里去了呢?这一句,依然深埋着词人的家国情感,我是北方来的游子,我要回到我的故乡,可是故乡没有收复,我努力想收复故乡,可是我的理想无法达成,我依旧没有归路,我又能够回到哪里去呢?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怨春天不回答!怎会回答,谁又能够回答?我又看见了什么呢?我的挽留,就如同那涂着油漆、画着彩画的屋檐下,蜘蛛织成的蛛网。蜘蛛跟我一样,它也想留住春天,所以织了一张网,可是,尽管它尽日在那里对春天挽留不止,最终不过是沾惹了一网的飞絮罢了。其实,这看似写景的最后一句,也写了辛弃疾复国志愿得不到实现,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苦闷,只是辛弃疾将这些愤懑的心情都藏在了对惜春的描写里。

(怨春不语)

辛弃疾艺术手法多样,上半阙,他写伤春,到了下半阙,他又转头去写美女。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长门事”用汉武帝和阿娇的典故:阿娇(就是汉武帝曾戏称“金屋藏之”的阿娇)做了皇后以后,汉武帝冷落了她。她为了得到汉武帝的再次宠幸,就找来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写她悲哀寂寞被冷落的心情,希望汉武帝能感动。辛弃疾用这个典故,他是想说,我也希望能有一位像司马相如一样的人,在皇帝面前替我说句话,让朝廷重用我,让我能够实践抗金复国的志愿,这就是他的“长门事”,可是愿望再次落空了。“佳期又误”了。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蛾眉”本指女子,但辛弃疾这里用屈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典故,天下平庸的人总是嫉恨有才能的人,所以就算我有千金能够求得像司马相如那样的大才为我写一篇《长门赋》来感动皇帝,可是我的这份感情又向谁去诉说?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们不要太得意了!你难道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这些凭借美貌博得皇帝宠幸的人最后不都归为尘土了吗?这里用典很巧妙,因为杨玉环、赵飞燕最终都不得善终。你看,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他依然对皇帝抱有信心。这是他的局限,这种局限,是时代性的,是他无法跳出的局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什么是闲愁?“闲愁”是说不出的哀愁,这种“愁”,说不出来名目,但只要你空闲下来,这种忧愁就会涌上心头,无法断绝。辛弃疾的“闲愁”是无法放弃的,那是他终生的志愿和理想,因为无法放弃又无法实现,所以他说“闲愁最苦”。苦在始终无法实现,却又不能放弃、不愿放弃。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于是他劝自己,不要靠在那高楼危险的栏杆上向外看,因为一看所见,必然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里的“斜阳”,代表的是一步步走向危险的朝廷和国家。倚栏举目所见,更加深我的忧伤,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如沉落的夕阳,它就在烟霭沉沉的柳条之中,一点点沉向更昏暗、更断肠处。

夏承焘、吴无闻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首词:

《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过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在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

(辛弃疾小像)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八个字太恰当、太准确了。你看,这首词上片写惜春、伤春,实际写的是家国情怀;下片写美人争宠,写凭栏问斜阳,写的依然是民族兴亡。风花雪月的外表之内,包裹的是不忘家国的赤子之心,冷情的抒情文字之下,流动的是滚烫的爱国热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227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