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苏轼
《又答王痒书》是苏轼给王痒写的一份回信,苏轼对王痒少年丧父感到悲痛,看到王痒闭户苦读,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苏轼也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
而在苏轼的这篇《又答王痒书》中给王痒说:“求学无捷径可走,选题要专业”。
苏轼距今八百多年,在八百多年就已经说出了求学的精髓,以及学习的精髓,不止是学习的精髓,还说出了学习的意义,方法,指出了人本是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去做很多事,学习很多东西,所以,苏轼对王痒说的是学习要专,学习的方向要一致。
苏轼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内容要专要精。
苏轼在《又答王痒书》说了很多对现在而言很有效的方法,而且现在很多研究也证明人只有专注时才能更高效,才能更好学习。
在古代,我们虽然体会不到富书如海的状况,但在现在,是不是书如海洋,真正想要阅读的时候一头雾水,找不到想要阅读的书籍,真正找的时候,有谈不上去读这本书。现代人的困境就是,书太多,究竟要读什么,怎么读。
别急,八百年前的苏轼早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这些答案刚好可以应用到今天的我们身上。
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个问题,书很多,而且非常繁杂。书多且繁杂,读书不就成了一个困难之举吗?说是,也确实是这样的,书的种类多了,总感觉看了这本,冷落了那本像是失去了什么得不到的东西一样;说不是,只是你还没找到读书的方法。
古书
读书的方法苏轼跟我们说了,什么样的书都有,这句话刚好对应了这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再往下延展一下就变成: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书。现在是不是有点头绪了,记住这句“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书”。
你在学生时,喜欢读儿童读物,到了中学喜欢读中外典籍,喜欢读中外古今历史书,到了社会反倒喜欢读心理学、管理类的书籍。这些都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分门别类式的称呼,古代就是儒家典籍,四书五经,世家经典之类的。
了解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了解了这句话,才会有下面的一系列举动,这些举动包括你要怎么读书,怎么了解到自己,怎么专注下来读书,怎么专心在一个方向“专而精” 。
这是苏轼给王痒的求学建议,虽然这句话过去了很多年,但这句话也是对我们的一句金言良语。
首先这句话说明了人的缺陷,人的缺陷是无法持续做一件事,尤其给这件事加上“持续”两个字的时候,人们都会瑟瑟发抖,因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退缩了。而真正爱学习的人是不会退缩的,他们至少会听取名人导师的意见,改变自己的陋习,转而学习他们的有效方式。这些都对应了苏轼的那句:“人的精力有限”。
人的精力有限,那就意味在精力范围之内要读自己需要读的书,在读前,要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读什么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最有帮助,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其次要明白我们的精力有限,这句话不止在古代,在如今也是一句珍贵的语言,我们要捧在手心里。精力有限,也意味人不能做太多与自己需求无相关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容易记得住,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什么都得不到
用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件无限的事,这件事就是学习,学习要么靠学获取,要么靠传授获取,要么靠阅读获取。学是主动的,传授有时候是被动的,有时候是主动的,主动的时候就像王痒求教于苏轼那样,苏轼给予自己的经验方法,这叫主动获取,被动则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管你学不学,都要去学习必须学的东西,比如古今早晨读的《三字经》等等,以口头禅的方式让我们记住内容,小的时候只需要记住,长大了需要理解,真正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发现,原来小时候读过的东西,一直到现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而阅读获取就有一定的选择困难,尤其在古代,搜索就是一项非常难得的技术了,要说搜集自己喜欢的读,那岂不是登门拜访,求知问学好几年才可以的,苏轼那句话,在当时确实是一句“如获至宝”的美言,在那个年代,家境富裕还好一点,要是不太宽裕,求学读书就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所以,当苏轼告诉王痒读书要读自己需要的和在在精力范围内去读书。不像如今,只要搜了就有了,只要有了,大多数选择看一看,却不记一记,理解理解。
所谓,获取的方式越简单,人们越不重视,开始重视了,却获取不到了,这不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现状,喜搜集,不喜看,喜看不喜记,喜记不喜理解,喜理解不喜用于实践,总之,一环套不到一环,最后连环子都找不见。
环
如果你想了解古今的兴亡,圣贤的所作所为,就专门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
这是苏轼对王痒的举例建议,苏轼之前说在精力范围内读自己需要的,然后举例子说,如果你要了解古今的兴亡,通过兴亡来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并从兴衰分析每个朝代的兴起、灭亡,从分析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兴起的,又为什么是这样灭亡的,等这些问题在我们心中有了答案之后,再去总结如今的现状,这就是一种专注的学习方法。
苏轼又说,如果要了解圣贤的所作所为,你就要读圣贤所留下来的典籍,包括他们做的事,所说的话,圣贤之所以为圣,他们肯定是有超于常人的品格以及一颗友善的仁德之心,还有普世大家的一种理念,还有一种视天下为己任的角度,不停地为世界的每个角落作出他们能做的贡献。所以苏轼说,你要了解圣贤的所作所为,就要专心致志去了解这些方面,圣贤为何为圣,圣贤的作为有什么是我们值得学习并传承的,有什么是我们借鉴和可以执行的,当我们专心致志了解了圣贤,并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轨迹,人生轨迹,我们是不是也开始着手规划我们普通人的思想轨迹,这个轨迹可以与圣贤相仿,虽做不到圣贤那般,只要方法可行,我们总的要去尝试。
苏轼的话放到现在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学习要专注是苏轼在《又答王痒书》中不止是给王痒的一种建议,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学习方法。
学习要专,说明了我们学习要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深耕,把这块田耕好了,才有余力可以耕耕其他的田,假如一块田都耕不好的时候,不要想着同时耕好多田,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田有很多,牛也有很多,人只有你一个,精力也只有属于你的一份精力,其他什么都没有。
所以,学习一定要专注在一个领域学习。
学习时要专注,学习要专,但加一个字学习“时”要专注,就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语境,学习时已经表明我们进入学习状态了,要把苏轼说的把人的精力充分应用此时此刻做的事情上,毕竟人不能同时顾上很多事情再去学习。
学习要专注,是我们学好的一个宝贵且可行的方法,古人的专注有“头悬梁锥刺股”。那我们的方法可以是,“置手机千里外,避通知与隔壁”这就是我们可以专注学习时要做的事情。
学的时候专心学,不要学这这个,想着那个,这样容易走神,走神了当然学不好了。
苏轼也说了,专门学习一方面,不要想其他的事情,这是给王痒的建议,同时也是给我们的方法。
我们总是焦虑,焦虑自己学了这个学不到那个,总是在想着自己失去了什么什么,却不想想自己此刻拥有的是什么,此刻我们拥有的是学习的时间,需要拥有我们的专注学好当下所学的内容,而不是胡思乱想,想我们没有精力去做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容易让人麻木,还会让人产生美妙的幻觉,这幻觉来自你对什么都有想法的不专注,这幻觉还来自你还没有学成,就已经开始幻想拥有时的美好。
专注
学习时,不要有其他任何想法,是我们学好一个领域内的知识的唯一办法,我们总不能边钓鱼边往河里扔石头吓跑了鱼。
苏轼最后说道:
“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苏轼说,这个办法虽然笨了些,但是只要某一天你学成了,那时候就是样样精通了,因为一个方法的成功会带动其他学习目标上的成功,与那些本本书都读人就不同而语了。这也不是什么能很快提升水平的方法,让你见笑了。
苏轼开始对王痒说的学习没有捷径,最后又说了这不是什么能很快提升水平的方法,还歉意地说了一句:“让你见笑了”。从开始到现在,苏轼都是将自己的切身精力化作方法跃然于纸上 呈现在王痒面前。苏轼本就是学有所成的高人,自己很明白学习没有捷径的道理,所以,给人最朴实、最华丽的方法就是学习不能走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要专注在一个领域,学习时要专注。
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的高人在学习时也不敢高谈阔论速成的学习方法,也是从最愚钝、最基本的方法开始的,这方法也是最人性化的,因为苏轼说了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所以就有了苏轼在文中的另一句话: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愿意学习的人,下次学习时,也可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苏轼说了,不管学什么都是没有捷径,没有捷径,只有专心,专注才能做成一件事,做成一件事才能带动其他事上的成功。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又答王痒书》——苏轼。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