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关于长征的诗有哪些(长征自创现代诗)

关于长征的诗有哪些(长征自创现代诗)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一般认为有七首, 它们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山》、《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艰苦卓绝,历时两年,转战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只好马上低吟三五句,灯前速记六七行,在马背上哼出他那光耀史册的著名诗篇,毛泽东因此也就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马背诗人”。

仔细品味这些诗词,仿佛跋涉于步履维艰的长征途中, 颇能领略和体会毛泽东的豪迈气概和凌云壮志。

我们先讲一下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2月底填的一首词叫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二渡赤水、重娄山关的伟大胜利后写的。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大娄山中,雄踞娄山山脉最高峰,海拔1400米,是扼守四川和贵州两省交通要道的门户,为黔北第一险隘。

高耸的大娄山中段,一条公路蜿蜒而上,四周峭壁峻岭,自古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贵州军阀王家烈在这里摆下了几个团的兵力,我们知道贵州的军队号称“双枪兵”,就是一手步枪,一手烟枪,战斗力很弱,这也是红军二渡赤水,重夺娄山关,再占遵义的原因。

王家烈企图阻止红军向遵义城前进,蒋介石则飞令中央军薛岳部的两个师日夜兼程,赶往遵义增援。红军如果能够占领遵义,给前来的中央军两个师以毁灭性的打击,就可以将蒋介石的围堵撕开一个缺口。

攻占娄山关,成为生死攸关的一着棋。

2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与黔军展开激战。

这一仗,目的不仅是要夺下关口,而且要歼灭王家烈的主力,不使其退入遵义与薛岳会合。

次日拂晓,张爱萍带领的红十一团突然出现在敌后,搅乱了敌人的阵脚。八时,英勇的红军歼灭了王家烈的四个团,红旗高高飘扬在娄山关上,遵义的大门敞开了。红军马不停蹄,乘胜再克遵义城。这一仗,红军歼灭敌军两个师另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登上娄山山顶,太阳还没有落山,战场也还没有打扫干净,残留的硝烟还未散净。毛泽东看到草丛中竖立着一块石刻,上面刻有“娄山关”三个字。他远望落日余晖,诗性骤发,出了《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公认的毛泽东最精彩的三首词之一,写景状物、抒发胸臆、慷慨悲烈、雄沉壮阔。

词的上阕,描述了红军向娄山关进军时的战前气氛。在霜花满地、残月当空的早晨,红军壮怀激烈,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冷峻与悲壮。接着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来形容红军的行动。“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描写在清晨的寒风中听到时断时续的喇叭声,用词凝练、准确、壮美。

下阕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的豪迈气概和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出作者内心一种强烈的必胜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一种大写意的境况,颇有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博大苍茫之气,但比李白的词更多了一些英雄之气和壮丽之气。

接下来讲讲《十六字令三首·山》。

毛泽东率领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以来,一路上,总是与山为伴,越五岭,跨乌蒙,翻雪山,过六盘……,在行军中翻越的大大小小的崇山峻岭不可胜数,于是就有了这一组写山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组词,不是具体地写哪一座山,是一种虚写,是诗人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借山写人,高度赞扬红军坚强的革命斗志,豪迈的气魄和履险如夷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第一首,诗人气势磅礴,开门见“山”!当时有民谣云 “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形容山之高峻和艰险。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写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从容而过,跃马扬鞭疾驰,翻越群山险岭的英姿跃然纸上。

一个“惊”字用得非常准确而传神,不仅烘托山峰的挺拔险峻;而且表达了红军翻过险峻高的惊讶,还充分显示了征服险途无比的喜悦和胜利的豪情。

第二首,“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描写诗人身居山峰之巅,放眼四望,千山万岭,像江海翻卷的波涛。“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让我们联想到红军战士在崇山峻岭间与敌人酣战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

第三首,“刺破青天锷未残”中的“锷”是剑锋。把插入云端的山峰,比喻尖刀和利剑,虽“刺破青天”,但剑毫无损伤。此句形象地展现了山峰峭锐、高耸、直插云端的势态,象征了红军抗日救国锐不可当,无坚不摧的革命斗志和气势。“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句,象征红军顶天立地光辉形象。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就是擎天柱!

这三首小令,从回首、环顾、仰望三个视角,反映山的雄伟形象,表达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歌颂党和红军锐不可当、斗志坚强和在民族危难之时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5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翻越岷山,攻克天险腊子口。

红军在缴获的敌人行李中发现了几份报纸,其中一份《晋阳日报》登载一则消息说:“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5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

聂荣臻立即把报纸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高兴地说:“别说有几万红军,哪怕有一万也是好的。”又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决定率领部队昼夜兼程向陕北进发。

此后的一个月里,毛泽东的心情愉快,一扫压在心头的阴霾。正如他自己所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以下诸篇”指的是《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其中前三首是在一个月当中写成的。

(第一首)《七律·长征》写于9月29日。当时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的讲话中即兴朗诵朗诵了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被称作歌颂红军长征的不朽史诗。

诗词选取了“万水千山”当中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等诗词意象进行组合,把环境、景象和情感融为一体, 对红军的长征作出了高度艺术化的表现。

诗中对红军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中间四句。

三、四句写山, 绵亘千里, 逶迤起伏的五岭, 在红军战士眼里, 不过就如微风中泛起的细浪;高耸如云、层峦叠嶂的乌蒙山, 也只像是一颗滚动的泥丸。

毛泽东用极度夸张的手法, 塑造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五、六句写水,一暖一寒之间,红军战士意气风发、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充分、最有力的体现。

这首红军赞歌,也是毛泽东最早公之于世的诗作。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秘密来到陕北的保安。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后来写了《西行漫记》一书,该书第五章的最后就是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做结尾的。

这本书在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出版后立即轰动世界,在国际上广泛流传,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七律•长征》也随之在世界上广泛传诵。

以上,我们欣赏了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首诗词,从中大致可以领略毛泽东这一时期诗词的风格和特色。这些诗词博大深沉,意境高迈,与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偏于写景、纪实风格的词作有了很大不同,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词,更多运用象征、夸张、特别是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炼字炼句极其精妙,意象选取和提炼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忆秦娥•娄山关》既是写一场战争、一座关隘,又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典型化,上升到对革命队伍、革命战争、革命精神的歌颂。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三首小令,恰当地运用民谣、典故等,构成丰富、雄奇、深邃而高远的意境。《七律•长征》仅用八句56个字,就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总之,毛泽东这一时期所写的是气势恢宏的“诗史”,而不再是“史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340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