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拙号哲医论坛,崇习《伤寒》已久,仰止医圣之光,略承心迹,特为此篇!
当下正值经方流行,扶阳、火神等都是将《伤寒》中的某个论点放大之后又另成一派的,然而盲从跟风最终流于糟粕者却比比皆是,或问:未曾领会仲景之心,如何透析伤寒之本?
仲景之心何在?《伤寒论》序文是也。
相信多数中医学子早年学医古文时,都曾背诵过此篇,背诵过程总是枯燥又略带勉强的,而当游历多年之后,重拾仲景序言,恍然生悟,如遇离散多年的至亲,又如同读了一篇浓缩版的医学《史记》,真实却又略带几许伤怀:
1.【章节】“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解读】:
第一句表达了张仲景对中医领域才能的崇拜以及对方术的浓厚兴趣,这句暗示世人:兴致是修行中医的前提,否则奉劝大家,最好不要选择中医;在外人眼里,伤寒的理论十分枯燥、乏味、又难解!学习过程可谓万般痛苦熬炼,但对于一个发自内心热爱中医的人来说,却别有一番天地在其中!
后面几句很关键:张仲景揭露并批判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官本位价值观。甚至为了名利而忽视生命的“华其外,而悴其内”的中华普遍“面子”现象。充分透露了人性的丑陋贪婪。当国人将《三国演义》作为其津津乐道的文化谈资时,又有几人看透其背后的本质与真实。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又更加体现了张仲景的伟大,一个真正被历史忽略的伟人!
为什么这么说?在那样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连诸葛亮都为了出仕而三顾茅庐营销自己,且看张仲景是怎么做的?与世俗恰恰相反,他曾是被荆州刘表亲自委任的长沙太守,在位大约有1年左右,后因人间疫情严重,决定为生民立命而主动放弃大好前程,做了一个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在这里需要普及一下,中医虽源于中国,但有史记载以来,古代医生始终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宫廷御医除外),且看《史记》先秦扁鹊、西汉仓公的典故就十分清楚了,古代看病的方式也并非现在坐堂行医,而是像扁鹊一样四处游走于各国,行话叫“摇铃串雅”,后来怎么改坐堂了呢?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一个每天在大堂之上为百姓看病开救命药方的长沙太守!
有必要提一下,张仲景和华佗是三国同一时期的名医,两者刚好形成鲜明的比照:一个是想当官发展仕途却因怀才不遇,不得已而“以医见业”(参考《三国志.华佗传》);一个是身在仕途拥有让万人羡慕景仰的功名利禄,却因心系苍生百姓之生死而宁愿选择了弃官从医!此等魄力与胸怀,试问古今中外几人堪比?
2. 【章节】“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
【解读】:
古人就普遍存在“有病乱投医”的愚昧行为。患者对生命健康的认知以及对医者水平的判断,和实际情况永远是不匹配的,因此现在很多患者被忽悠给庸医钻空子的现象很普及。中医的医患之间是很难同频一致的,加上人的主观认知往往或狡诈、或扭曲,尤其在当今社会,信任也就更加不容易建立,人在没病的时候只会开心生活生病了才会想起医生,而且生病的概率永远比健康的概率低(否则国家就成问题了),在此情况之下,因病获取良医的信息也就十分闭塞、狭窄和茫然。华佗给曹操诊病的故事也充分说明这一现状:华佗原本用心治曹操的病,曹操却认为华佗有意加害他,再加上华佗自身有点小性格又不愿过多解释,结果被下监含冤而死,而曹操的任性与认知的扭曲又让他不到一年也疾发而死。患者虽有任性权,但也要为自己的任性付出相应代价,整个过程十分耐人寻味。
3. 【章节】“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解读】:
该章节披露了千年以来人的本性:不到生死痛苦关头,举世昏迷于或放纵享乐,或名利追逐,颠倒梦想。所谓人若不能自爱者,何以能爱人?懂得修身、自爱、做好自己,才是对亲人、社会、乃至人类最大的贡献!待一旦遭遇痛苦降临,常言道:好了伤疤就忘疼!如此往复。更有甚者,当代人只寻求痛苦的迅速缓解,并不在乎生命健康的本质,西药往往满足了这一点,很多药物可以迅速掩盖症状让“痛”缓解,然而病的加剧进程却从未止步。这一点奉劝世人:好自为之吧!
4. 【章节】“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解读】:
汉末三国的几十年战乱期间,疫情大爆发,且贯穿始终形势极为严重。当年著名的赤壁之战,有史料记载,表面看是“某瑜、某亮”借来了东南风而扭转了战局,实则没那么简单。东南风只是起到了发挥火攻的优势,然而曹军可是号称数十万,在开战之前因不适南方水土,保守估计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感染了那场伤寒瘟疫,光因疾病就先死伤了大半,仗还怎么打?那么反思一下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东南风功劳大,还是瘟疫的功劳大?
这句话虽然短,但信息量很大,一方面充分暴露了三国时期伤寒瘟疫的严重程度:“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另一方面“向余二百”也说明张仲景也曾是大户人家,原本有一些家庭背景,按照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张仲景弃长沙太守而从医江湖的时间基本在建安十年前后的疫病大流行时期。
5. 【章节】“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解读】:
此篇证实了自古代起医学界便始终将《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奉为圭臬,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经典并不被政府高度重视,以至于序文中提到的很多典籍如今早已失佚。但同时也让我们后人真实地了解到历史曾经存在过的经典著作,并非传说。经笔者统计,张仲景集合众多经典于大成的《伤寒杂病论》是从古至今从汉代以前流传下来唯一的一部方剂学著作,就连唐代孙思邈都顶礼膜拜不敢据为己有,强调将其纳入《千金翼方》之中流传后世。可叹随着宋朝的灭亡,汉文明发展存在断层,中医作为标志性文化也受到严重影响,开宗立派现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兴起的,代表性的就有金元四大家等,事实上任何宗派都不外乎伤寒六经,凡敢否认此观点者皆是数典忘祖之流。
6. 【章节】“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解读】:
典籍——理论——人物,前面提到了典籍,该节讲的是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古代始终以阴阳五行作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并强调该理论看似简单,实则“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接下来列数了汉朝以前公认的中医传承脉络以及相关人物,最后提到人才断层问题。从神农、黄帝到仓公,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源于道家思想确凿无疑。然而前面讲到中医这一行在当时的社会主流就缺乏重视,加上技术之难,以至于从事中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直到汉武帝废道兴儒以后就很少听到名医大家的存在了。可见人才断层现象何止仅限于当下。
7. 【章节】“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解读】:
该节讲述了古今三大劣医:
一、汉朝医生就已经开始实行“各承家技”的祖传保守模式,同时,“终始顺旧”暴露了祖传模式的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并非像现代人认知的那样觉得祖传多么厉害,而盲目崇拜!我常打比喻地讲:这年头富都传不过三代,何况将如此难懂的学问传承下来?能传下来的顶多不过一两个方子罢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糟粕而已;
二、“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纠正了百姓对中医认知的第二大误区,所谓忠言难入耳,大众总是喜欢听医生巧言令色的说辞,认为能说会道的解释才是医生有本事的象征,无奈古往今来,这江湖就是一张嘴,坑遍万家灯火;
三、“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是不是让你觉得这样的医生干净利落,更有把握?是不是把完脉不用怎么问诊的“窥管”医生让你觉得更踏实可信?是不是医生问这问那像啰嗦的大妈一样反而让你觉得繁琐、厌恶并认为他水平不行?愚昧的百姓啊,你们真该清醒了;
或许起初是个别恶劣的医生干扰了人文环境,但到后面,一定是恶劣的人文环境影响着中医的发展。生老病死,万事皆然。
8. 【章节】“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解读】:
文末以孔子学说收尾证明了当时社会儒家思想的绝对主导地位。其次,又体现了仲景从医的严谨态度和谦学品行。重点是讲述了研究中医学术的难度,古代有扁鹊长桑君透视五脏六腑和经络走向,而作为后世的我们只能用“学则亚之”的方法,靠“博学多识”的辨证弥补凡人学中医的短板。“宿尚方术”四字轻描淡写而又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前辈对医学由衷的热爱。
综上所述,该序实为仲景之心,灵魂之笔,中肯朴实毫无赘言饰语,可以为古今天下鉴,请事斯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