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对于大宋朝来说是一个耻辱年,这一年金人入侵中原,抓走了钦、徽二位皇帝,史称靖康之耻。也都是在这一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做了皇帝,改元建炎,赵构正是宋高宗,自此,南宋王朝开始。
然而南宋政权初建,赵构就听信谗言,赶走抗战派李纲,又受奸佞小人唆使,放弃中原,从应天府逃到扬州。后又听信秦桧的“南北分治”建议,阻止进军北方,收复河山,但并没有换来和平和安定。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春二月初,金兵奔袭扬州。乐不思蜀的赵构,被半夜传来的消息惊得失魂落魄:女真铁骑前锋已经间道疾进至泗水!此刻的赵构正在一个宫女的身上大展雄风,听到消息手忙脚乱披衣起床,立即改作戎装,带了五六名亲信打马扬鞭迳驰运河,抢船出江。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赵构一行人走得如此心急火燎,扬州城中立即各种谣言满天飞。百姓惊疑不定四处乱逃,宫女太监们从行宫中哄散而出。恐怖象瘟疫一样在扬州城中蔓延开来,上至权贵巨贾,下至升斗小民大家争相出逃。由此,引发了南宋历史上最严重的踩踏事故。这个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记载:“军民争门而出,死者不可胜数。”
赵构身为皇帝,遇事即逃,给下面的官员树立了很坏的榜样。建炎三年(1129)二月,女神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时任江州知府,遭遇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到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后值金兵南下,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地,清照不禁气血豪涌,心潮澎湃,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出了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说,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此诗名为咏史,实则借古讽今。高度赞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嘲讽鞭挞了南宋朝廷厚颜无耻、贪生怕死的逃跑行为。恰与唐人杜牧的七绝《题乌江亭》意思相反: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开头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人杰”和“鬼雄”运用了典故。人杰,意为人中豪杰,是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敬称;鬼雄,语出屈原之《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在李清照的人生字典里,人活着就应如同张良、萧何、韩信那样,用自己的文治武功为国家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成为世人眼中的真豪杰;死也要为国而死,为国去捐躯,死后则应成为像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中的枭雄。
三四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借怀念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讽刺当朝者的懦弱。这两句也包含了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这里一个“思”字既点出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佩之情。
在李清照看来,活就应该活得像人家西楚霸王一样。西楚霸王是怎么个活法?大家可能有疑问,西楚霸王不是打败了吗?不是没胜过刘邦吗?让刘邦把他给弄得自刎了,怎么能学项羽呢?当然不是学项羽不会用人,没有眼光,没有大局观。而是要学项羽的英雄气魄。
在很多人印象当中,李清照就是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调皮少女,或者是写那个“海棠依旧”的那样一个小小的迎风弄月的弱女子。但我们发现她不仅有婉约之情,还有雄壮之气,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有所指的。她就是想借着项羽这种大无畏的悲剧英雄的形象来反照那些每临大战就缩头缩脑、苟且偷生的宋朝的官员和将领,因为的的确确靖康之变,让我们看到了这南宋小朝廷的真相。
这首《夏日绝句》,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豪放诗中的经典名作,具有人生的鞭策和指引意义,一经流传,人人称奇,代代称好。在这首诗里,李清照面对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用高超的手法借古讽今和鞭策人们,用独特的视角讴歌败王项羽的壮烈之举,用"不肯"这一诗眼点亮南宋这盏昏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也许才有之后南宋的岳飞、辛弃疾等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其诗境界可谓深远高大,意义非凡,让我们这些须眉们汗颜而又佩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