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吾固愿见
5.5[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②。”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③。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④。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⑤?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⑦。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⑧?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⑨。”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⑩。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⑪。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⑫。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⑬。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⑭。其颡有泚,睨而不视⑮。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⑯。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⑰。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⑱。”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⑲:“命之矣⑳!”
5.5[通释]
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
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
夷先生说:“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再说了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源头,可夷先生使它们有了两个源头。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安葬父母的人:自己的父母死了,就双手托着丢弃在山沟里。第二天路过那里,狐狸啃食着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父母的尸体。那人额头有汗冒出来,侧着眼不敢正视。那冒出的汗不是给人看的冒汗,是内心反应表露在脸上眼睛里。大概他回家拿来筐锹就掩埋了父母的尸体。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一定的原则方式了。”
徐先生把这番话转告诉了夷先生。
夷先生怅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听到教诲了。”
5.5[注释]
①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墨者,持墨家思想的人。夷之,夷氏名之,其事迹不详。因,通过。而,来。
②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固,本来。今,而今,可现在。尚,副词,还,正。且,将。往,前去。
③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直,直率,犹言“直截了当”。第二个“见”同“现”。且,就。
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之,放在“墨”与“冶丧”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以……为……,把……当作……。道,思想观点,行事原则,具体方式和步骤。
⑤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以,用。“以”后省宾语。以为,认为。非是,不这样,即不薄葬。而,就。贵,作动词,值得推崇,高看一眼。
⑥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是,这。所贱,鄙视的,看不起的。贱,作动词,与上文的“贵”相对应。
⑦徐子以告夷子: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以,把。“以”后省宾语。
⑧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古之人,指古代的帝王君主。若保赤子,爱护百姓好像爱护刚出生的婴儿。语出自《尚书·康诰》。赤子,红孩儿。
⑨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我却认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之,夷子自称名。差,差别。等,等级。施,实施,做起来。由,从。亲,亲人,自己的亲人。
⑩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初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信,真。第一个“之”,放在“人”与“亲其兄之子”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为若,就像是。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直接对反问兼设问做出回答。彼,他们。有取,有所选择。尔也,助词连用,增强语气。
⑪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匍匐,音pú fú,爬行。非,不是。
⑫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况且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源头,可夷先生使它们有了两个源头。之,放在“天”与“生物”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一本,一个根本,一个源头。本,根,源头。故,缘故,此“故”在语法上属冗余成分。
⑬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安葬父母的人:自己的父母死了,就双手托着丢弃在山沟里。盖,大概。上世,上古之世。举,托。委,弃。
⑭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第二天路过那里,狐狸啃食着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父母的尸体。他日,第二天。过之,经过弃尸的地方。蝇蚋,音yíng ruì,苍蝇蚊子。姑嘬,音gū zuō,用嘴吸吮。
⑮其颡有泚,睨而不视:那人额头有汗冒出来,侧着眼不敢正视。颡,音sǎng,额头,脑门子。泚,音cǐ,汗流出。睨,音nì,偏斜着眼睛看。不视,不敢正眼看。
⑯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那冒出的汗不是给人看的冒汗,是内心反应表露在脸上眼睛里。非为人泚,不是给人看的冒汗。中心,内心。达,表露。于,在。
⑰盖归反蘽梩而掩之:大概他回家拿来筐锹就掩埋了父母的尸体。蘽梩,音lěilí,筐锹一类工具,作状语,用蘽梩,拿来筐锹。而,就。
⑱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一定的原则方式了。是,对。第二个“之”放在“孝子仁人”与“掩其亲”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有道,动宾短语,有一定的原则方式方法。
⑲夷子怃然为间曰:夷先生怅惘了好一会儿才说。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为间,有一段时间。
⑳命之矣:我听到教诲了。命,尊者之言,听有德者之言后称是的反应,如成语“唯命是从”。之,音节助词。
5.5[解读与点评]
什么是“一本”?就是遵循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和判断。
夷之问“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意思是“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言中之意是说“儒家的爱也是没有差等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类似这个比方孟子多次使用,孟子以人看到“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之心这类比方意在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孟子“不忍人”的恻隐之论,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是仁爱,它不等于亲爱。
孟子“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的揣测形成的设想很奇特,讲这个设想是为了探求“葬其亲”产生的源头,并与夷之提倡薄葬而厚葬其亲联系了起来,强调了“一本”。孟子是围绕“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说事,夷之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揣测故事中这个“不葬其亲者”的“薄葬”竟然是“不葬”,然而看到狐狸啃食着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父母的尸体,那人额头有汗冒出来,侧着眼不敢正视,产生了强烈的不忍心态,于是掩埋了父母的尸体,因而形成了孝子仁人依据一定原则标准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的习俗和制度。这个习俗和制度不是一味地薄葬。当然,我认为孟子的这个设想是不存在的,连一些低级动物都会掩埋尸体,人作为高级动物不可能让亲人的尸骸暴露在外。
如果抛开晦涩的语言障碍来分析孟子与夷之的间接“交锋”还是蛮有趣的。
夷之想见孟子还得通过徐辟这个中间人引见。夷之为什么要见孟子,孟子又为什么以有病推脱,从“对话”中能看出些端倪来。因为夷之是“墨者”,而且他以“二本”看问题,孟子不愿见他,便通过中间人传话,直截了当抛出问题。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要表达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夷之一方面提倡薄葬,而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父母却实施了厚葬,揭示夷之“二本”的矛盾;“亲其兄之子”是亲情,“亲其邻之赤子”是仁爱,这是两种不同之爱,而夷之又将其混为一谈:这也是夷之的“二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