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注释理解)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注释理解)



《核舟记》是一篇老课文了,怎样能够教出新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无论怎么讲,第一课时,划分节奏,朗读课文,强调注音,疏通文意,整理文言笔记是必须的了,第一课时完成这些内容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课文内容较长,所以简单的段落可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学习,重点部分老师要做强调并讲解翻译。第一课是的,朗读指导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给学生朗读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至于文言笔记,因为之前已经练习了近两年,所以由学生自行来整理归纳即可。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的分析与探究:感受核舟设计之奇巧,构思之精妙;把握文体特点。

1、翻译时发现本文有许多数量的表达,那么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

如“舟尾横卧一楫”“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在这里要给学生讲清古代汉语的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将量词补充出来。

另外,古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字(它是一个通假字同“又”),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删去。另外,数词和名词搭配上,重点如果在名词,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前,如“一手卷”“一楫”“一舟”;重点如果放在数字上,数字一般放在名词后,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也有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的现象,翻译时可以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2、本文标题的“记”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记”这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写法上大都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桃花源记》可理解为记叙,《小石潭记》为写景,而本文《核舟记》可理解为状物。在今天我们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界定《核舟记》为说明文,但古代文体其实没有说明文。记物,记游,记亭台楼阁都属于“杂记”,类似与现在的杂文。

3、本文作为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核舟,那么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围绕核舟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

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字。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稳的顺序一一介绍?

核舟中间部分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是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化美环境。“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作者先设定“背景尺寸”,再按空间顺序一一写来,文末又与开头相互呼应。运用多种说明顺序,巧妙为我们再现了这枚精美绝伦的核舟,真可谓核舟奇,文更奇,准确抓住读者的眼球。

5、按照说明文来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做比较: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儿,却被雕成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还有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34个字,体积小,容量大题材广,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列数字:文中大量数词的使用,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等。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可以将其视为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6、文章的文眼是“奇巧”,哪些句子都表明了这个特点?

(句子可让学生寻找并阐明理由)

小小的核舟雕刻了53样东西,事物繁多,人物众多,确实“奇巧”,所以不得不让作者感叹:“嘻!技艺灵怪矣哉!”

7、核舟上哪些部分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核舟上所刻的对联是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里的名句,呼应了“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核舟上泛舟的人物苏子与佛印,鲁直,有舟子,而前后两篇《赤壁赋》都有提到“客”相从,刚好吻合。

小结之后,安排了本课的作业,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法,选择一工艺品做简单的介绍,写一篇300字的小说明文。

本课的教学,我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他们更多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文本进行赏析,感知核舟的“奇巧”和雕刻大师的技艺高超,学习作者行文的技巧。但是因为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有一个班没有讲完,最后利用自习进行了补救。所以还是有关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想创新却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后还是要多想办法,多观摩学习。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