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时诗歌文化昌盛,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在这样繁荣的文化中,有辞藻华丽的宫廷诗文,自然也就有清新自然的民间小调。如刘禹锡这一首《竹枝词》,以模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在诗词界,也占了一席之地。
那时春风十里,杨柳依依,江水初平,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景致。而正是在这番好景致中,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或疾或缓的踏歌声。听那温润声线,似乎来自江岸某一位少年郎,而少年郎动人的歌声,犹如一方掷入平静江水的石子,顷刻间,勾起江上涟漪阵阵,也牵动了少女心中 情思。
美景,美人,少年郎。一切都恰到好处,适逢其会。天,将黑未黑时最美,爱,将爱未爱时最动人。那姑娘也是动了芳心,却猜不透江边那少年郎的心思,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一边辗转反侧,一边忐忑不安地等候。这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正如《竹枝词》中所唱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般。
这“晴”与“情”乃同音,诗人便一语双关,既说那天气反复无常,阴晴不定,令人捉摸不透,也是说那江边少年郎歌声里的情愫,似有还无,惹得姑娘心中小鹿乱撞,而又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那姑娘后来是否循着歌声找到了江岸边的少年郎,是否成就了这一番良缘?可无论成与败,这一首《竹枝词》终归是道出了许多女儿家怦然心动时微妙而楚楚的心思,引人欢喜动容。
《竹枝词》
《竹枝词》是巴渝的一种民歌,人们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采用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有生活气息。体裁则和七言绝句一样。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刘禹锡创作了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自从刘禹锡的《竹枝词》盛行于世,各地文人争相模仿,于是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作品。有些还在每首诗下附上说明,使得“竹枝词”这个名词几乎变成了“风土诗”的代称。
双关
双关隐语在历代民间情歌中十分常见。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微妙的感情。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些使用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爱人。《七日夜女歌》(其五):“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语。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模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
多情刘郎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封建礼教束缚,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诗人很少有大胆正面描写男女爱情的。到了中唐,一位自称“刘郎”、很有个性的诗人走出了“禁区”,以一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唱响了中国情诗的新篇章,此人便是刘禹锡。除此之外,他还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而后代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均可看出对刘禹锡诗句的模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