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是春秋战国史上的一著名典故。讲的是年轻的秦孝公向天下广而告之,秦国求才,高官封地财富,要什么给什么,在魏国抑郁不得志的商鞅听闻此事来到秦国关中,来到都城还不是咸阳的栎阳。商鞅通过数日的考验和判断,终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目的,从此取得了秦孝公赢渠梁的信任,准备开始胸中早有腹稿的变法改革,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头便是立木取信于人。商鞅是卫国人,曾在秦国世代仇敌的魏国的国相公叔痤任一中庶子。中庶子是侍从之臣,相当于国相公叔痤。
商鞅入秦国,并非独自一人,听闻秦孝公广而告之的高官厚禄心动者成千上万人,行动者数百,商鞅不过其中之一,地位在众人中不算高。得到秦孝公的信任的商鞅,在秦国毫无根基,唯有国君可以依靠,秦孝公但凡动摇信任之心,商鞅必将万劫不复。从变法过程和结果来看,商鞅的确是从山东六国而来的过江龙。若不是过江龙,商鞅怎能在秦国旧贵族嘴中抢食,构建起新贵族的体系和基础。
商鞅能从魏国的丧家之犬成为秦国的过江龙,一方面是源自他对秦孝公所展现的战略蓝图和强盛之法,取得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民众的信任。后者相比较前者十分空泛,可个人认为民众信任比国君信任更难得,更珍贵,也更加有用。商鞅是卫国之民,魏国旧臣,是秦国的新人。入秦之前,商鞅已经从公叔痤处得到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和不用必杀的消息。商鞅一走,魏惠王就派兵前去追杀商鞅。商鞅没有退路了,不可能回到魏国,再不行只有浪迹天下一路可走。
秦孝公是二十一岁即位,当时的秦国已经历经数代君位动荡,国力大幅削弱,外有魏国夺取河西之地,秦国国势已经危如累卵,一招不慎就将万劫不复国亡身死。秦孝公继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向西进攻西戎。赵国和韩国趁秦国新君刚即位,出兵攻打,被秦孝公打回去。
此时已是战国,秦国虽是与崤山、黄河以东六个强国并称七雄,凌驾于淮河泗水十余小国之上,可其余六雄和泗水淮河小国一点都看不上他,将秦国视作未开化的蛮夷之族,不认为它是与自己一样的华夏之国,并且限制秦国参加中原诸侯间的会议盟誓,直接将其排除在外,秦国驻扎他国的外交使团亦是与匈奴戎狄月氏等一同在蛮夷邸的,说不尽的贬低与讽刺。而秦国的战国七雄,吃的是秦穆公时期遗留下的不多的红利。
商鞅入秦,有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悲观,有着一展宏图的试验之地的野心,还有看好秦人地处戎狄包围屹立不倒的精神和务实粗犷。商鞅成为秦国客卿,没有担任实际的职务,先是与以甘龙、杜挚为首的秦国旧贵族代表辩论,接着在全国范围进行改革实行新法。商鞅的辩论辩倒了秦国旧贵族,却不能让他们真正信服,只是让他们失去光明正大阻止变法的机会,暗地里的手段还是拦不住。面对面交谈过的贵族们尚且不能信任外国人商鞅所掀起的改革变法浪潮,何况普通的官吏百姓。
于是,商鞅在秦国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贴出告示且令人专门告知:无论谁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谁就能获得十两金子的赏银。十两黄金啊,相当于我们后世的数十上百万。现代社会,就算富豪说给一千块办类似的事,肯定有大把的人去干。如果是数十万,更会让观众疯狂。古代的秦国百姓可没遇到过这种事,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想法不存在的。
刚开始没人敢去做,百姓觉得此事很蹊跷有古怪,都不敢动手;到下午,商鞅又说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黄金。这才有人去做,获得了五十两黄金。百姓沸腾了,纷纷后悔不已,天底下竟然有这么便宜的事。随之,商鞅颁发变法法令,将立木一事与其一同告知秦国各地。至此,颁发变法的秦国国府和商鞅获得了初步信任。万事开头难,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而立木取信一事在秦国百姓之间广为流传。
五十两黄金,就搬块木头啊。要是现代社会阿里马悬赏,限定一天内首位在淘宝花一千块的人将获得一千万,有人试一下真的成功了,获得了一千万人民币的汇款。全世界不沸腾起来?大史学家司马光评价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并举了当时四个有名的例子: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商鞅这么刻薄的人,身处于尔虞我诈的战争乱世,还不忘树立信誉以收民心。
立木取信,商鞅得到了变法的顺利,秦国取得了国家的强盛,获得最多的莫过于秦国国君:民众十分信任秦王,秦王在秦人心中具有崇高的信誉。由此一来,秦王振臂一呼,秦民和秦兵敢不效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4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