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之道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之道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 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传6)

【注释】

①(1)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u)恶(e)臭(xiu):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ao)好(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ao)色,美女。

(5)谦(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9)掩:遮 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12)润屋:装饰房屋。

(13)润身,修养自身。

(14)心广体胖(pan):心 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 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 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 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诗经》说:“呜呼,前王思想不会忘。”君子胜过、超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亲近那些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而小人却快乐于自己的快乐,做利于自己有利益的事。这就是前代君王留下来的不被人们忘记的道理。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解释】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此句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本是周朝人怀念周文王武王而做,於戏,呜呼之意。意谓:“文王武王虽去世已远,而天下之人至今犹思慕他,终不能忘。”在《烈文》中,一是表达了对先王的怀念,二是告诫后人,尤其是这些被封的诸王不要忘记先王的教诲,小心谨慎治国,让周朝世代绵长。据说《烈文》是周公所做。

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曾子在此处引用此文,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老师孔子的怀念,也是对后人不要忘记先人谆谆教诲的劝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据张居正(明朝内阁首辅)讲解,君子指后贤后王,小人指百姓。

以后的贤人君子们都遵从圣人的教诲,改正过失,小心做人,或开创基业 或谨守家业,传给后人,而普通的百姓在贤明君主的治理下,虽不能做到如君子一样不断进取自我完善,但能够安居乐业,满足于赚取小利而自得其乐,这些都得益于圣人的教诲啊!所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古圣、先贤都是我们的榜样,怎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呢?就是不要忘记他们的教言,踏实、努力的从点滴做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康诰》曰:“克明德。”

《康诰》出自《尚书·周书·康诰第十一》的篇名。克,能的意思;能够弘扬光明的德行。周公封康叔而作康诰,告诫康叔能明,用有德。(孔颖达疏)此处是说自己要明德,与尚书所说意思稍有不同。

康叔是周武王少弟,他死后谥号是“康”。周公平定叛乱以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隆。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大甲》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上第五》的篇名,大甲,通太甲。顾,是“念”的意思,諟,是“正”的意思,“顾諟”就是念正的意思。伊尹告诫太甲云:“尔为君当顾念奉正,天之显明之命,不邪僻也。”(孔颖达疏)

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太甲即位后不遵汤法,暴虐乱德,伊尹将他放之于桐宫,自己摄政当国。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帝典》出自《尚书·虞书·尧典第一》,克,能的意思;峻,大的意思。尧能自明大德(孔颖达疏),也就是说,尧帝能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德行显发出来。

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是我们古代著名的君王,被后世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参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以上举例《康诰》、《大甲》、《帝典》都是古代君王自明其德,这些圣王都这样做,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呢?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教戒都忘记了,那就不是“於戏,前王不忘”,而是“於戏(呜呼),前王已忘!”了。

诗》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参考《百度百科》)

“我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改正自己缺点,更新自己;那我就能做到连续的几天改正自己缺点,天天更新自己;这样我就能一直改正自己缺点,不断更新自己。”

身体污秽,需要不断的清洗,才能令身体干净,不能说我洗了一次澡,就一生不用洗澡了,因为灰尘会随时染污我们的身体。同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洗涤,不是洗一次就可以享用一生,就如身体不能洗一次一样。

神秀大师著名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坛经》)也是说的心灵上的灰尘要不断的擦洗。

柴陵郁禅师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尘被洗去,本有德性光明显耀出来以后的开心一笑。

《康诰》曰:“作新民。”

(《尚书·康诰第十一》)

天子之命曰诰,告上曰告,告下曰诰。今制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二·十二》)康诰是周公辅政期间平定叛乱后给康叔写的文书,所以为康诰。

殷朝的旧民在改朝换代以后成为周朝的子民,这时就要遵从周朝的法令制度,作新民,这也就要求自己要改变自己的处事规则,努力的改变自己。

放在此处,引申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的世界,因为大的环境改变不是我们个人能左右的了的,比如殷朝变成了周朝,我们只能去适应它,如果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而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行事,就会给自身带来伤害,如果还期望去扭转外部的环境,那无异于螳臂当车。

改变自己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油条,没有原则的改变自己,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为何说周虽旧邦呢?因为周是殷朝的封地,殷朝后期,虽然周管理的领土已经超过了殷朝,但还是小心翼翼的侍奉殷朝。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第八》)

周朝推翻了殷朝是大势所趋,顺应天命,因为纣王无道,荒淫暴虐,已经不能再治理这个国家了。

那么,本文通篇阐述的是“明明德”,和修身息息相关,这里突然谈到了国家和此有何关系呢?

前面已经提到了治国和修身的关系,两个密不可分这是其一。其次,这里暗喻身体就如城邦,我们就是治理城邦的君王,不管我们身体曾经做过任何不好的事情,只要明白了事理,就可以利用这个身体重新做人,身体都是一个,但使命不一样了!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如今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一般都是指的负面,就是“做坏事不达目的不罢休,手段 无所不用。”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指的君子为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要想尽办法使用各种手段,目标是是自己进步。

这种句义在何时发生了演变考究起来是很难的,但这个演变却能分析出一些问题来。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哪个字,他就不会朝那个方向去想,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所以就会那样去想。内心纯善的君子我们是不可能相信他会存在于世间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达到那样的境地,所以也感受不到他们的内心,理解不了他们的语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