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毛主席想起了一首关于梅花的诗但记不清了诗句,便写信请秘书田家英替他找宋人林逋的诗文集。
之后,想起来是一首七律诗,其中有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但记不清是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感觉是林逋写的,但是查林逋的诗文集没找到。于是,毛主席又写了一封信告诉了田家英。
没多久,又记起了,可能是清人高士奇所作。只记起了前四句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毛主席再次写信告诉了田家英,请他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
很快,田家英查到了原诗和作者告诉了毛主席。
梅花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随后,毛主席用草体书写了全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这位明朝最伟大诗人高启,一生特别喜好诗文,又善于写诗文,他因诗文,得朱元璋赏识,也因诗文,遭朱元璋猜忌,也因诗文,受朱元璋杀害。
01
入世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其中就有濠州郭子兴,朱元璋等。徐寿辉之后又有陈友谅。浙东还有方国珍。江浙地区还有张士诚。而高启正生活在张士诚的地盘苏州。
当时,张士诚称吴王,占据江浙。他对江浙地区有名望有影响力的元朝官员和人才采取拉拢任用的政策并重视教育和科举。当时元朝淮南行省参政饶介比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待张士诚的吴国态度是杜门(闭门)不出,张士诚便亲自造访,礼遇有加,任命他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
这个饶介是元末著名的文人、书法家,喜欢诗文,为人倜傥豪放,与当时俊流皆有交往。听说高启,高季迪很有才华,诗词写得好,他便多次派人邀请来府上。还出过命题作文《题倪云林竹木图》,让高启以“木绿曲”为韵作诗考一考他。
高启确实是大才,随口应答,道:
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
逾垣为惜酒在樽,饮余自鼓无弦曲。
饶介大惊称赞,奉为上宾,当时高启才十六岁。
自此,饶介召高启为幕僚,高启踏入仕途。
由于张士诚广招名士,优待文人,江浙一带知识分子为了逃避战乱都依附于张士诚,一时间,文人汇聚,文风昌盛,高启也在其中,诗名鹊起,与当时的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也被后人称为“明初四杰”。
02
出世
朱元璋在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迅速崛起,先是打败了陈友谅,之后又与张士诚发生战事,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各地,张士诚地盘越来越小。
而身在张士诚地盘的高启,也看出了局势,江浙难保,更令他选择离开的原因是对官场的厌恶。因为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性情正直,追求士大夫的人格独立,言论自由,不能与官场士人和光同尘,这让他厌倦了朝政和功名利禄。
他开始走向“出世”。二十三岁的他选择了隐居,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己起了一个外号,青丘子。在这里,他过得很闲适,终日苦吟,研究诗,作《青丘子歌》自嘲。
青丘子歌(节选)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天下基本平定,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同年,新朝广招天下人才,这其中就有高启。三十二岁的高启再次入仕,成为翰林院编修。高启的才学自然不必说,很受朱元璋赏识,又命他教授诸王。当时,太子的老师叫魏观,同时也教授诸王,高启和魏观成为同僚,又都喜欢诗文,关系走得很近。
一日,嗜诗的高启写了一首诗《题宫女图》,其中有两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结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抄写呈给了朱元璋,并暗示是讽刺他。多疑的朱元璋便对这个高启有一丝猜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打算任命高启为户部右侍郎,结果孤高耿介的他坚持不受,想离开归隐。本来朱元璋对张士诚统治地区的文人就有戒心,因为明初当地文人普遍怀念张士诚称其为“张王”,高启的固辞不受更加加深了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虽心里不高兴,但也不便直接发作,为了显示新朝开明,自己度量大,爱惜人才,便仿唐明皇赐金放还李白事,赐金放还了高启。
高启再次回到了之前隐居的地方青丘,他终日以教书为业,耕田自足,过上了田园生活。
03
离世
洪武五年(1372年),高启曾经的同事魏观被任命为苏州知府。魏观来到苏州自然想到了高启,魏观知道高启是个大才不可多得,便将他家搬到了自己身边,彼此相见自然甚欢,之后每天早晚必见面畅谈。
魏观来到苏州,干了一些实事,他重视教育,改善风气,兴建学舍,革除了一些苛政,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来要升任到四川行省,结果百姓挽留,朝廷一时没有找到人选接替他,只得留任魏观继续任苏州知府。
高启 像
到洪武七年(1374年),魏观决定在张士诚旧宫殿的基础上重修府衙,按照当地风俗修盖房屋一般会搞个仪式,尤其是上屋顶最高的中梁时,一般会写一个上梁祝词。不用说,魏观自然想到了高启,他邀请高启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众人看后都啧啧称赞。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事被别有用心的人给盯上了,魏观被诬告有反心,意图谋反。
朱元璋得知魏观在张士诚旧宫原址修府衙,高启又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里面还有“龙蟠虎踞”四个字,竟然敢说张士诚的宫殿是龙盘虎踞,立马大怒,朱元璋对高启的猜忌此时都已认真,杀心大起,下令杀魏观,腰斩高启。
临刑前,高启徒弟吕勉来给他送行,高启知道自己凶多吉少,难逃朱元璋的手掌,便吟诗道:“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 ,“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
行刑时,朱元璋亲自坐镇监斩,亲眼看着三十九岁的高启被腰斩处死。
文人的孤高耿介,坐而论道、分庭抗礼、刑不上大夫,终究抵不过帝王强权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纲常。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15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