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蚕丛及鱼凫是什么典故(蚕丛及鱼凫典故讲解)

蚕丛及鱼凫是什么典故(蚕丛及鱼凫典故讲解)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的一句诗,我们都知道“蚕丛”和“鱼凫”是典故,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两个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他们成立一个国是很艰辛的事情呢?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对于蚕丛国和鱼凫国的描写吧。

我们先来说说蚕丛国,《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云: “蜀王之先, 名蚕丛, 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 此三代各数百岁, 皆神化不死, 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王猎至湔山, 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这句话看似说的是蜀国第一任国君是蚕丛,他的后代叫做柏灌,又有后代叫做鱼凫。这三代的人,每人都活到了一百多岁,后来做了神仙,有了不死之身,他们的民众也跟随国君一同离开,国君在湔这个地方打猎,去世了。现在大家都在湔来纪念国君。

如果这样看的话,那这段文字有一定的神话意味,但是我们现在从现实出发,看看其准确度。文中提到的湔山据考证应该是现在成 都平原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和阿坝汶川县之间的茶 坪山。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猎”这个字应该不是打猎的意思,在杨雄的《文选·羽猎赋》中有这样的文字: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在这里面,“猎”是夺取的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战争。而从“鱼凫”和“蚕丛”的字面意思来看,“蚕从国”应该是从事纺织活动,“鱼凫国“应该从事的是渔业活动,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平原,后者则临海。

在宋高承 《事物纪原》卷八“蚕市”条引《仙传拾遗》云: “蜀蚕丛氏王蜀, 教人蚕桑, 作金蚕数千, 每岁首出之, 以给民家, 每给一所养之, 蚕必繁孳。 罢即归于王。王巡 境内, 所止之处, 蚕成市, 蜀人因其遗事, 每年春有蚕 市也。”这个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一个蚕丛大王,这个王很善良,每年都会给予百姓一千条黄金蚕,这种蚕吐出的丝是最华丽、最结实的,而分到这中蚕的一千户人家那年的生活也会非常好。在蚕吐完丝之后,蚕丛大王会将蚕收回去,赋予法力,等来年再分给居民,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蚕丛这个国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的话,蚕丛之”丛”应读为”宗”,。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子 · 齐物论》: “昔者尧问于舜曰: “‘我欲伐宗脍胥敖。 ‘ ”同书《人间世》云: “昔尧攻丛 枝胥敖。”,“丛”显即“宗”。由此可见, 蚕丛氏实即蚕宗氏。蚕丛氏实即蚕宗氏,和河宗氏的命名方式一样。蚕丛氏大约在夏代就从岷山辗转迁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一代蜀王。而且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这个国家的居民是纵目,大概样子就是二郎神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的形状。

至于鱼凫国,这个国家应该就是我们说到的古蜀国的起源。根据考证,这个国家建立在岷江上游地区,这个地区是很难从事农作物生产的,随着人数的扩大,鱼凫国必定会向下游扩张,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蚕丛国产生冲突,并且这一系列的争夺战中,鱼凫最终战胜了蚕丛与柏濩,实 现了对蜀的统治,于是就有了“后者为鱼凫”这一说。

这个我们从考古资料则可以较好的佐证, 如三星堆文化二期的出土器物中有鸟头勺柄,这是 鱼凫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出土的这一时期相 关石器和陶器也不乏蕴含蚕丛氏文化因素的生产、 生活相关用具。这也是从现实向略略佐证一番,其实不管是杨雄的偏记实还是《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都是有一定的参考依据,如果我们能细细体悟,必定也会收获不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