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个谜语:“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三冬常在家中坐,三伏之日显威风。”大家张口就会说扇子。扇子是过去农村祛暑降温的主要工具,一把扇子在手驱蚊降温赶苍蝇,一把蒲扇在手,就会拥有一个清凉的夏天。
前几天,气温陡升,天气炎热,几个朋友在农贸市场闲逛,偶尔看见一个摊位上有几把做工精细的蒲扇,感到非常稀罕,几十年前家家必备的蒲扇,如今倒成了稀罕物了,已是多年不见了。摊主说:“这种蒲扇做工精细,现在成了工艺品,别的地方买不到。”一问价格9元一把,五个人却只有三把,没有买到的还感到遗憾。
过去一入暑天,天气闷热,树上的知了不分黑白叫个不停,不知疲倦的大黄狗也躲到树下,趴在地上伸着长长的大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农村那时没有电扇,更谈不上空调了。一家老小拿着板凳、拉一领高粱席,带上一暖壶水,往河边树林找凉快的地方。大人每人一把蒲扇把孩子搂在身边,“呼呼”就扇起来,阵阵清风吹来,大人孩子都感觉清凉。晚上更是离不开扇子,既防暑降温又驱赶蚊蝇。
蒲扇,不是芭蕉扇,它由蒲草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古代药童煮药时,也会以它加大火力。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
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扇子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是文人骚客的文房雅具,因而产生了不少与扇子有关的趣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扇子放在摊位上无人问津,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一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专门写了《白羽扇》赞美蒲扇:“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蒲扇纯天然材质做成,来自江河湖泊,轻巧玲珑,手握一柄蒲扇,不仅消暑降温,而且对于肩周炎等毛病还有治疗效果。热可以扇,坐可以当垫。大暑天为了不让孩子受蚊虫叮咬,母亲们一个整夜扇子都不会停,把对孩子的爱凝聚在一把蒲扇上。过去老年人行走时,总是把蒲扇放在后背褂子里面,褂子不贴身,凉快透风。
一把蒲扇,清凉一个夏天。一把蒲扇,勾起了过去岁月的追忆。圆圆的蒲扇,扇出了温馨和快乐,扇出了美好时光,扇出一个快乐的世界!
作者:马西良 《滕州日报·荆泉副刊》2017.7.31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