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全篇只有四句话,不足百字却有四五处转折,而且立论简要,结构严谨,文字冼练,气势轩昂,是被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封于薛,素有雅誉,以仁德著称于世。当时,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皆以”好客喜士”出名。孟尝君门下亦是有士数千人,宾客盈门,谋士云集,而且成为后世用事者招揽人才的典范。但是在王安石看来,孟尝君算不得一个真正的人才,徒有”好客喜士”的虚名而已。
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王安石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好客喜士,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最终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王安石把世俗的观点和盘托出,明确了争论的焦点。
然后又马上反驳以上的传统观点,”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哎呀!孟尝君最多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这种小人之辈的头头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王安石不仅否定了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而且还点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然后又利用了一个反证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吗?堂堂正正地从秦国正门走出去,让秦国都不敢对他有些许不满,这才叫”士”的力量。
在王安石看来,”得士者富,失士者贫”,所谓的”士”,都是有着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譬如管仲,譬如诸葛亮,这才是”士”的标准;而那些”鸡鸣狗盗”之辈是算不上人才的,也称不起”士”这个称号的。在他看来,孟尝君目光短浅,养士不过为了谋取私利罢了,没有南面制秦的胆略和志向,从而使齐国丧失东方大国的有利形势,最后为秦国所灭。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既然鸡鸣狗盗之辈都出入他的门下,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不会到他那里去了。这不仅最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孟尝君不足以得士的论点,而且还进一步指出了未得士的原因。王安石论断出此观点,如斩钉截铁,不容置喙。
王安石,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更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他对时代和社会多有思考,心怀治国安邦的宏图抱负。他的文章也多以政治家、改革家的敏锐眼光来分析事物,议论精辟,语言犀利,形成雄健、峭拔的独特风格,”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
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王安石便是以政治家的眼光,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用”鸡鸣狗盗”的故事,反证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观点。作者明论史,暗喻今,一波三折、迂回往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读孟尝君传》全文寥寥数笔,文简意深,气势纵横,转折有力,严谨完整,体现了笔力之绝,而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人无可争辩。就如同清代的金圣叹所评:”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