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在打鬼子那阵,一支八路军队伍经过清水河这里,驮枪驮炮的,他们望着湍急的河面发愁。镇上的白寡妇看到这情景,不声不响地回去叫儿子连夜放倒了自家后院的小竹林,动员乡亲们一起给部队搭桥。队伍过河的时候,白寡妇儿子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了这座桥。
从此,白寡妇便在桥头摆了个茶摊,天天守着这座桥,过往的人渴了,就找她讨水喝,日复一日,岁月如梭。直到白寡妇老了,这里再也没有经过队伍,儿子也没回来。后来,白寡妇死了,民政部门来立碑,乡亲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河姑”。
最近,因为搞纪念活动,县剧团根据河姑的故事编了出戏,剧名就叫《桥》,说好了这天要来镇上演出。乡亲们高兴坏了,纷纷砍了自家的竹子,拓宽了桥,又在河姑的墓碑旁搭起一个土台子,扯了七八丈红布,竖起了横幅。乡亲们聚在桥头,就盼望着演员们快来。
一直到太阳快落山时,只见镇长一个人气呼呼地回来了。乡亲们围上去问:“剧团的人呢?”镇长说:“地区派的‘扶贫工作组’来县上了。”乡亲们不解:“这和剧团演戏有啥关系?”镇长说:“领导要陪他们吃饭。吃完饭,女演员要陪领导跳舞……”乡亲们一听,不吱声了。
镇长挥手撵大伙回家去,乡亲们却望着那座刚拓宽了的平展展的桥,站着不动。镇长火了:“难怪县里领导经常批评咱镇的人觉悟低呢,连这点小事都放不下?领导说不演就不演了呗,啥事还能比扶贫这件事大?”乡亲们被唬住了,一个个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最后只好扫兴地走了。
可是过了三天,县上又来通知,说是县剧团决定来演出,而且还要实况录像,镇长便在广播喇叭里喊了好几遍,让乡亲们准备迎接。可是乡亲们都各干各的事儿,一脸的麻木。
县剧团的人在县里等了大半晌,也没见镇上有人来接,他们以为把时间记错了,便自己带着服装道具、锣鼓家什来到清水河边。走近了,他们才发现,原先那座桥,不知啥时被人拆了。演员们只好打道回府,临离开时,有位眼睛亮的演员发现,在对岸白寡妇的坟头上,不知谁放了一堆野花儿,直晃得人睁不开眼。那演员一叫嚷,霎时,大家的心里都沉甸甸的。
于是,他们回到县里第一件事,就是集体给县领导写了封“鸡毛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请县领导火速在清水河上搭桥!”
其实讲到这里,故事并没有完,要想知道结果的话,我们不妨可以问问自己身边的领导:你那儿有没有一座被拆掉的桥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8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