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个人简介)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个人简介)



如果说近代中国文坛的领袖有哪些人物,鲁迅必须排在前面。这位新文化思想的先驱者,深谙旧社会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也明白拯救国家先要拯救思想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以批判文学的形式,呼唤人们,从旧思想走向新思想。

1936年10月的一个晚上,这位中国文坛翻起思想巨浪的伟大文人悄然离世。抛下思想的先行者、文化巨匠的身份,鲁迅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一员,对于死亡他有着敏锐的预感,在重病不久后,他曾公开遗嘱,嘱咐儿孙不得从事两个行业的工作。一向思想开明的鲁迅,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遗嘱,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一、鲁迅辞世真相

84年前一个深夜里,鲁迅先生突然辞世,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鲁迅因肺病逝世这个原因,许多人保持怀疑的态度。不少人认为,鲁迅最终还是没能逃掉日本的政治阴谋,因为得不到他,所以要毁掉他。在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日本军医须藤为他注射针剂,对于此针的作用和效果,没有任何说明,只说了过了晚上就会好转,所以有人坚定的认为,鲁迅是被谋害的。

鲁迅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身体情况一直不太乐观,因为早年间一直在日本学医,所以他对日本的医术比较信任,在日本时,也有交好的日本朋友,所以每当病情加重时,他都会让日本军医须藤医生为他诊治。他的家人对日本医生持有偏见,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将爪牙伸向中国,正伺机而动。鲁迅对须藤医生却没有半点偏见,一直到逝世,都由他负责鲁迅的医治。

1936年10月18日,鲁迅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应。人们纷纷到街上来送别这位新思想的先驱者,每天都有上万人在街上哀悼,整个上海被悲伤的气氛笼罩着,若非国民领导镇压,吊唁还会持续更久。

二、特殊的遗嘱

鲁迅的遗嘱非常干净利落,没有过多的话语,每一条都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对家人的嘱托。遗嘱一共七条,前三条交代了自己身后之事,告知家人不要操办丧礼,不做纪念,直接拉去埋掉。后四条是对儿孙和亲近之人的嘱托,其余几条都很好理解,唯独有一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见第五条写着:如果孩子们长大没有什么才能,可以找一些能够糊口的小事,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近代的大文学家,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还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为什么鲁迅却在遗嘱中交代不让儿孙走自己的老路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一看。首先,鲁迅所处的时代,人们刚刚从封建社会走出来,思想上仍然封建,鲁迅作为新思想的先驱者,他扛下了拯救民族思想的大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而在生活中,鲁迅也是一个平常的人,有妻儿家室,当时正值国内政治动乱,日本侵略的时期,抗日战争打响的前期。鲁迅对于儿孙之后的生存也是十分担忧,若后代没有天分,去学习文学或美术这样需要深入思考和培养的职业,怕是很难生存。

三、文学和美术的时代意义

在那个时代里,鲁迅对政治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文学一旦和政治沾了边,就没有那么纯粹了。鲁迅和胡适原本都是文学革命中的一员。这两个人因为文学革命相熟相知,在学术研究这一方面交往甚密,却因为所持观念不同发生矛盾,最后导致两人友谊破裂,背道而驰。

鲁迅认为,倡导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是社会上的人群,所以倡导到民众中去。而胡适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借助政权的力量,领导推进社会的进步,两人各持己见,矛盾日益激烈。一个是政权的批判者,一个是政权的拥护者,注定要分道扬镳。

鲁迅是在劝告子孙,不要受自己名号的影响,盲目去追求文学和美术上的成就。因为一旦立场不坚定,就会受社会上复杂的因素影响,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所以如果没有天分和坚定的信念,仅是为了糊口和谋生活,对于文学和美术还是要慎重地选择。

结语:

鲁迅留下的那个特别的遗嘱,不仅是在劝告子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涉足文学和美术领域,也要清楚文学和艺术的时代意义,不要盲目从众去搞文学和艺术。如今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对事物的了解和看法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留下的话,却依然受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