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语】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这个人是谁呢?对,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却“很坦然”。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解衣(jiě) 遂至(suì) 未寝(qǐn) 荇(xìnɡ) 起行(xínɡ)
2.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与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层次思路
第一层(第1至3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4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5至7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一、深层探究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味,既有自嘲之郁,又含自慰之得。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为情趣高雅的人所欣赏,才不辜负这一番月下清雅。其次,“闲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四、语言赏析
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五、写法探究
1.结构独具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景物描写抓住特征。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来表达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透明清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以月下景衬月之皎洁,匠心独运。
3.借景抒情,创设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意境。
4.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5.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6.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六、文章总结
1、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都包含在其中。
2、结构图解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夜游——寻友、赏月
(月景:比喻、衬托、错觉)
闲——身闲、心闲、豁达乐观
七、拓展延伸
(一)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二)《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dict.shualue.com/juzi/97135.html